手机实名后的安全之虞
2010-09-02 09:57:26 来源 :自从垃圾短信、诈骗电话日益泛滥,要不要实施手机实名制的争论就不绝于耳。如今,终于一槌定音!9月1日手机实名制开始全面实施。按照工信部的要求,9月1日开始的新入网用户都将进行实名制登记,现有未进行实名登记的老用户将在3到5年完成登记 。
所谓手机实名制,就是指电信运营商在办理移动电话入网手续时应当登记用户资料,其中个人用户应当登记用户有效证件所载的姓名和编号等个人资料,单位用户则应当登记单位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
据了解,手机实名制涉及的主要对象是预付费用户,比如移动的神州行、动感地带,联通的如意通等。因为上述业务的手机卡不必到营业厅办理,在报亭随时可以买到。而对于所有的后付费以及3G用户,由于必须在营业厅才可以办理,因此都已经实现了实名制。
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预付费用户”占总用户数的比例超过七成。并且,这些城市通过报刊亭、杂货店、超市等社会渠道销售的手机卡远远大于营业厅销售的数量。因此,如何去处理庞大的非实名用户群,如何规范社会渠道的销售,进行有效的个人信息重新登记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其实,近年来,实名制并不是一种新鲜提法,买火车票、医院挂号,甚至于网络游戏都在搞实名制。以实名制遏制手机诈骗和手机犯罪,规范移动通信市场发展,愿望是良好的。但从目前来看,实名制后如何防止用户个人信息被泄密是最大的一个“绊脚石”。
回顾以往多次针对手机实名制出现的激烈争论,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利弊的分析和衡量,都是以用户的信息安全为指向的。赞成者认为,实行实名是为了保护用户隐私,防治手机诈骗,减少垃圾信息。而反对者则认为,实名登记反而加大了信息泄露的风险,央视的“3·15晚会”曾连续曝光了公众个人信息被非法买卖的黑幕,电信运营商就在其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
有法律界人士就担忧:我国对保护个人隐私的相关法规目前还比较薄弱,并且执法力度不够,所以难以杜绝对个人信息的侵害。此外, 企业虽有制度要求员工保守客户的秘密,但连法律都无法保证的事情,企业制度就更显苍白。
在目前法律缺乏对信息滥用、传播做出明确限制,对个人信息安全的监管又几乎无效的背景之下,消费者信息和隐私的保护,基本上是靠自己的谨慎和小心来实现的。缺乏外在的保护和控制,尽可能少地出示自己的身份证信息和手机号码,成为消费者最直接、最有效的选择。
说到底,实名制不仅是一种信息提供,也是一种信息保护。社会对于实名制最大的担忧,就是对只提供不保护状态的担忧。遗憾的是,从现有新闻报道中,社会只看到了信息提供如何实现的要求,却没有信息保护如何进行的措施,既没有工信部的规定,也没有看到运营商的承诺。
如此看来,手机实名制可以说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在,“我能给你实名,你能给我安全”的疑问,就成为盘桓在几亿手机用户心头的一片云翳,这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警觉,及时跟进相关政策。
新闻稿件欢迎直接联系:QQ 34004818 微信公众号:cpsjyzb
我要评论
0 条评论
- 还没有人评论过,赶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