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高官调任中西部或成常态 李鸿忠被当榜样
2010-09-15 08:48:10 作者 : 花楹 来源 : 法制日报9月6日,刚刚履新16天的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和贵州省代省长赵克志,双双现身京城,与铁道部签署了《铁道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贵州铁路建设的会议纪要》。作为中共“十八大”前的部署,去年年底以来,中央对多个省份的高官进行了调整,至今仍未完结。此前8月21日,“栗赵”二人贵州履新。“栗赵”到任后烧的这第一把火,引起了媒体的关注。而媒体之所以聚焦“栗赵”组合,还因为他们二人的身份。此前,栗战书任黑龙江省省长,赵克志任江苏省常务副省长。观察人士注意到,在本轮密集的人事调整过程中,出现了多位经济重镇高官调任中西部地区的现象。来自江苏的赵克志就是一例。不出意外,赵将在明年1月的贵州省人代会上转正。
结合西部大开发迎来新十年,观察人士认为,本轮人事调整,国家加强了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部署。实际上,东部地区高官到中西部地区任职早有先例,并且“效果显着、成绩斐然”,此次调整被视为这种成功经验得以开始推广。
“栗赵”的第一把火
“栗赵”烧的第一把火,是致力于贵州未来多年的轨道交通建设。
贵州省和铁道部签署的纪要强调,贵州省和铁道部将共同大力推进贵州省在建和拟开工建设铁路项目合计29个,在省境内总规模约4759公里,总投资3990亿元,将使贵州形成“两横两纵两环”的铁路体系。同时,千方百计加快在建10个项目的进度,加快推进2015年前拟开工建设的14个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将2020年前拟开工建设的5个项目纳入国家规划。
栗战书在这次会议上指出,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要建设东北亚、中亚、南亚、东南亚四个国际通道,“部省纪要”的签署实施,特别是贵阳至郑州和黄桶至河口铁路的建设,可以完整地形成我国东北、华北通往西南连接东南亚的一条铁路通道,将使贵州省成为全国通往东南亚国际通道的重要节点。
在观察人士看来,贵州的轨道交通建设已被确立下来,将成为贵州摘掉落后帽子的强力助推器。其实,在上一任官员主政时期,已将此提到尤其重要位置,并取得了显着成绩。正因如此,“栗赵”此举颇受赞许。“西部省市,市场要素仍不发达,在现阶段,必须要依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资源配置,所以领导者的能力,对地区的发展往往有关键作用。”贵州省社科院专家称。虽然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贵州省现在的省情仍不乐观。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贵州省GDP在全国的排名倒数第五,人均GDP更居末位。对于此次栗战书调任贵州,更多人看好其在农业大省长期工作的经验。
翻看其履历,栗战书当过河北无极县县委书记,石家庄、承德的地区行署专员,河北省委常委、秘书长,陕西省委副书记、西安市市委书记;53岁调黑龙江任省委副书记,2008年任省长。从河北、到陕西、再到黑龙江,栗战书有着丰富的西部省份或曰欠发达省份的工作经验,这对于其驾驭贵州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而在江苏工作了4年5个月的赵克志,在经济强省江苏分管发展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人事、监察、金融、税务、统计、物价方面的工作历练,则让贵州人看到了他从发达省区带来的丰富经验和强大资源。赵克志的履新也颇受外界关注。“把江苏的经验带到贵州去,把沿海的发展理念带到西部去”,在观察人士看来,西部第二轮大开发,缺少的不仅仅是资金,更是开发开放的理念和意识。对于贵州本地的社科专家而言,他们已在上一任官员石宗源、林树森身上看到了个人能力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对于新任领导同样寄予了厚望。
接任者的“难题”
深入企业、农村、建设工地和市政管理部门调研,会见世界银行行长……贵州有识之士关注着代省长赵克志的一举一动,既期待又紧张,他们不知道这位同样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代省长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在他们的印象中,同样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刚刚卸任贵州省省长的林树森,曾带来一系列发展理念,令人震惊。林树森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2006年7月,从广州市市委书记一职升任贵州省省长。
长期在广东工作,主政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发达城市广州十年之久的林树森,素来重视经济发展,以思维敏锐周密、作风雷厉风行闻名。在当时,这也是被外界广泛认为,是中央委以其带动贵州发展重任的重要原因。中央冀望倚重林树森多年在发达地区积累的丰富工作经验,果然奏效。2006年6月,林树森到贵州的第一把火,就是谋划修建贵州到广州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2007年3月,广东、广西、贵州达成一致意向,修建总长约820公里的贵广高铁。按时速250公里设计,预计投资180亿元,建成后,从广州到贵阳只要4个小时。
2007年11月28日,贵广高速贵州境内的贵阳至水口段开建,贵州省首次采取完整的BOT模式(建设—经营—转让),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和管理这条公路。贵广高速公路全线建成后,可极大程度地打破制约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尤其是打破阻碍贵州连通华南沿海地区的物流瓶颈。除上述两大跨省交通大动脉外,林树森还主持规划贵州省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并促成开工建设一批二级公路,以及2000公里通乡油路、10000公里通村公路等工程。与此同时,2006年年底,仍是贵州省代省长的林树森,就以贵州省政府名义邀请相识多年的香港特首曾荫权,率团考察贵州。一时间“七彩贵州”的声名响彻香江,黔港经济合作提速更是不在话下。
2007年11月,林树森第一次以贵州省省长身份带队赴广州招商,不负重望,满载而归。除此之外,在黔做官的林树森,每每回到广州,都要召集当地媒体记者,热情推介“贵州优势”。甚至当年主政广州时一向不鼓励市民投资买房的“林书记”,却一再建议广东人和香港人到贵阳买楼置业。
当地官员评价说,林树森到贵州这几年,做实事说实话,的确给贵州带来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变化,特别是在区域发展战略上,思路非常清晰,重点抓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很见成效。作为林树森的接任者,赵克志自然被寄予了厚望,压力也可想而知。观察人士认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熟悉经济工作、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强、推进工作力度大,受到中央好评的赵克志,从其到任后的行动来看,很值得期待。
东部高官在中西部
就在刚刚履新的赵克志等人备受关注的同时,湖北省省长李鸿忠最近也频频被海内外媒体所关注。连日来,李鸿忠率领的2010鄂港粤经贸洽谈会,正在粤港两地隆重上演。“李旋风”所到之地,粤港两地政商高官、大佬纷纷高规格出面接待。诚然,作为中部地区重量省份行政长官,理应如此规格。另一个原因则是曾经在广东为官近二十年,先后担任过广东省副省长、深圳市长、市委书记的李鸿忠,在粤港两地积聚的超高人气。
2007年年底,李鸿忠从深圳市市委书记一职履新湖北省代省长,当时,湖北港资企业的数量接近2000家,在中部六省中,位居第二位;而湖北电视台最新的一则新闻显示,湖北的港资企业目前已经超过6800家,是华中港资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这其中,作为省长,李鸿忠个人到底起了多大的推动作用,无法计算。但是,长期在发达地区担任主要领导所锻炼出的开拓能力和开阔视野,以及当年力撑深港合作时积累的广袤人脉的作用,不可小觑。
[page] 与此同时,和李鸿忠“毗邻而居”的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因其正极力倡导的“中原经济区”战略构想也正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去年11月底,在卢展工从福建省委书记调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消息传出时,观察人士已经预见到河南必将诞生更能提振人心的新发展战略。主政福建多年的卢展工,当年一手促成海峡西岸经济区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此,被福建人亲切称为“卢海西”。
“把东部地区的官员调到中西部任职,实际上是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极为关键的一环。”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对《法治周末》表示,东部高官到中西部去任职,除了带去相对开放的发展理念和思维,更广袤的人脉之外,很容易找到东部和中西部合作的互补优势,加速东西部发展。
汪玉凯指出,东部有先进的生产理念,成熟的生产模式,而中西部有丰富的资源,东部高官到中西部之后,比较容易在这二者之间寻找到最佳结合点,提出合作双赢的发展项目。“当然,不是所有的东部官员到了中西部都能成功,毕竟个人的魅力不同。”汪玉凯同时强调,个人的作用是有限的,但个人的作用也不可替代。从本轮省部级高官调整可看出些许端倪:中央实际上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也在不断地调整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官员到中西部去任职。“这种经验总体上是成功的。”汪玉凯表示,本轮人事调整,出现了多位经济重镇高官调任中西部地区的现象,既表明了中央注重地方领导班子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解读,又可以认为是对上述经验的进一步推广。
中组部新政:六十名司局级京官任职地方
“挂职”与“任职”,一字之变,内涵却大不相同。挂职的临时性、短期性,让不少挂职干部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地方;任职,就需要官员真正在地方上主持开展工作,对于领导才能来说,既是锻炼也是考验中组部正在试点实行新的司局级官员任用制度,将从中央和国家机关选调一批正局级干部任职地方副市长或副书记。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境内外媒体关注,关注的焦点则是此次京官成批空降不再是“挂职”,而是“任职”。有评论说,中组部酝酿此举是一次“试水”和“前奏”,表明国内干部交流工作正在提速。
据了解,今年中组部选派到地方去任职的官员名额是60个,目前中央直属机关的司局级官员大约有2000人,选派60名大约占5%。而有参与政策制定的专家透露,今年只是试点,以后还会不断增加,每年不少于120名。此次司局级“京官”任职地方,背景则是新一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去年底,中央发布的《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党政干部选拔凸显注重基层工作经历导向。
今年5月,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浦东干部学院讲话时指出,领导干部要从基层来到基层去。而上月初,中央直属机构和各部委将派出60名正局级干部到地方任职,无疑是中央关于“到基层去”的又一重要部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京官作为“交流干部”去地方,一直是中央培养干部的常规政策。而此次中组部政策中,出现了一个变化,即不是以往的“交流挂职”,而是“交流任职”。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指出,一字之变,内涵却大不同。
挂职的临时性、短期性,让不少挂职干部不能够全身心投入地方。甚至有专家直言,“挂职干部大都只任虚职,时间又短,很容易成为官员捞取政治资本的一个手段”。
任职,就需要官员真正在地方上主持开展工作,对于领导才能来说,既是锻炼也是考验。而且京官到地方任职的“换位体验”,也有助于了解基层的情况。但是,京官任职地方也有自身弊病:地方干部上升渠道受到挤压;任职干部容易急功近利,影响到基层工作作风。干部培养模式究竟如何才更为合理,仍有待探索。
省部级高官年轻化文科背景增多
自8月份至今,中央对多名国家部委高官及地方省级党政高官进行了调整。“50后”日渐成为省部级官员的中坚,“60后”崭露头角。接受《法治周末》采访的专家指出,此次的调整方式更多强调了干部的交流互动,包括中央与地方的上下互动,东部与中西部的互动等模式。
中央与地方互动明显加强
各省互动方面,黑龙江省省长栗战书调任贵州省省委书记,江苏省常务副省长赵克志调任贵州代省长,组成了贵州的新一届领导班子。而江西省委副书记王宪魁则调任黑龙江省代省长,接替栗战书。本轮调整之后,加上湖南省代省长徐守盛、甘肃省代省长刘伟平,中国内地目前共有4名代省长,不出意外,他们将在明年1月各省的人代会上转正。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指出,在本轮省部级高官调整中,中央与地方的互动交流也呈现出明显加强的趋势。比如,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鹿心社调任甘肃省委副书记,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调任陕西省副省长。两位经济部门高官调任陕、甘,被认为意在加强西部经济建设开发的力度。
黑龙江省副省长王玉普进京,担任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而全国总工会党组副书记乔传秀,则出任浙江省政协党组书记。也有3位省级组织部部长调任中央部委:原广东省委组织部部长胡泽君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组织部部长陈向群任中组部部务委员;原湖北省委组织部部长潘立刚任中组部部务委员。
“60后”崭露头角
这一轮调整中,最为抢眼的是崭露头角的5位“60后”省部级高官。在省委书记的队列里有3位,一位是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一位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另一位是湖南省委书记周强。这3位都是“60后”的干部。孙政才,1963年9月生人。胡春华,1963年4月生人,现年47岁。周强,1960年4月生人,现年50岁。另外两位分别是1961年出生的努尔·白克力,刚过46岁即当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1967年出生的陆昊,在被任命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时,离41岁生日还有一个月。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接受《法治周末》采访时表示,作为十八大前的省部级干部流转,目前的变动属于常规变动,而近期的变动,领导干部的年轻化和注重实践经验都是非常鲜明的特点。
文科背景增多
除此之外,本轮调整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更多具有法学、历史、哲学等文科背景的官员得到重任。比如,湖南省委书记周强是法学硕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是新疆大学政治系政治理论专业毕业、中央党校研究生班政治理论专业毕业等。汪玉凯指出,过去我国省部级高官以理工科居多有其特定背景,但实践证明,文科出身的官员更具优势,这一趋势在发达国家已经体现得较为普遍。“当然,文理互补效果最佳。”汪玉凯表示,这应成为中央配置地方官员的一种趋势。竹立家也认为,中国社会管理、法学、历史、哲学等学历背景的领导干部急需扩充。
他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而公共管理是第一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方面矛盾逐渐突出,我国未来的社会管理要进一步加强,以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为中心,突出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特征。
新闻稿件欢迎直接联系:QQ 34004818 微信公众号:cpsjyzb
我要评论
0 条评论
- 还没有人评论过,赶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