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单位: 全国警用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公安部安全与警用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 公安部特种警用装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 国家安全防范报警系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jiangbei
历届评选

网银盗窃案频发冲击网络金融安全

2011-02-10 10:12:01  作者 : 花楹  来源 : 武汉晚报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方便快捷的网上银行在日常金融活动中愈发普及。然而,近期全国各地频发假冒银行网站骗取客户密码、实施网银盗窃的案件,给群众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网络金融安全遭遇侵害,引发广大网民高度关注。


  假冒银行网站


  “钓”走百万存款


  2010年12月9日,浙江绍兴市连续发生6起网上银行盗窃案件,累计案值上百万元。上述案件中,受害人均收到陌生手机号码发送的短信,提示其银行网银动态口令将于次日过期,让其尽快登入中国银行的官方网站进行升级。受害人在按照短信提示的网址登录该网站并按照指引操作后,其网银账户款项被迅速转走。


  绍兴警方在浙江省公安厅网警总队的指导下,转战广东、福建、广西等三省六地,经过一个多月的缜密侦查,于2011年1月13日成功摧毁一个以福建泉州籍人员为主的网银盗窃犯罪团伙,抓获包括主犯叶某、易某、莫某等在内的8名犯罪嫌疑人,缴获电脑、短信群发器、银行卡以及若干诈骗案例教材等大量作案工具,扣押赃款15余万元。


  “当前,这种针对中国银行网银动态口令卡的智能型网银盗窃侵财型案件,已呈高发态势,并且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全国蔓延。”绍兴市公安局网警支队支队长倪炳水介绍。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12月份以来,仅浙江省已发同类案件40余起,涉案金额上千万元。另据了解,江苏、广东、北京等地也有很多类似案件发生,涉案总额巨大。


  揭秘“钓鱼网站”四大“歪招”


  在很短的时间内,这种冒充银行网站实施诈骗、盗窃的犯罪在全国迅速蔓延,很多从未开通网络银行的百姓也曾接到类似的手机短信。不少网民发帖质问:“这种针对网络金融的犯罪手段为何能屡屡得手?”


  绍兴市公安局网警支队副支队长吴佳瑾告诉记者,警方在对同类案件实施分析后发现,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手法均采取诈骗与盗窃相结合的形式,其对银行业务流程及互联网应用技术有较深的了解,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短信群发“善意”提醒,诱使网民上网操作。如“密码丢失索取”“网络升级提示”等“善意”提醒诱惑网民。


  二是境外注册网站域名,逃避互联网监管。


  三是高仿真网站制作,欺骗网民透出账户密码。


  四是连贯的转账操作,迅速转移网银款项。


  吴佳瑾表示,由于此类犯罪具有极强的欺骗性,网民稍不注意就容易上当,而犯罪分子具有极强的反侦查意识,整个作案过程不与受害人见面,全部通过网络完成,公安机关侦破案件有很大难度。


  倡网民自我防范


  唤部门“给力”监管


  绍兴市公安局网警支队支队长倪炳水表示,根据警方掌握的情况,在官方网站上进行正确操作交易,安全是有保证的。网民要增强自我防范意识,不要相信不明邮件、短信和电话发布的金融信息。


  也有网民表示,从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过程看,他们利用短信、电话、虚假网站等工具都与电信部门有关系。虽然犯罪团伙注册的假冒网站地址在境外,但网络空间是向国内电信运营商租用的,希望工信部门能加强管理,对一些存在假冒银行和国家机关的域名加以甄别,对可疑用户进行调查,并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



  新闻稿件欢迎直接联系:QQ 34004818 微信公众号:cpsjyzb

我要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

0 条评论

  • 还没有人评论过,赶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