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公安民警心理压力与应对策略研究
2011-03-14 09:03:59 作者 : 映君 来源 : CPS警装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之科技的迅猛发展、劳动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导致整个社会成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警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警务工作的特殊职能决定了其面临的心理压力问题较一般社会成员更加突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的心理压力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调节和缓解时,心理压力就会转化为行为的反向动力,使人出现一些反常行为。这些行为轻则影响工作效率或对身心造成伤害,重则导致“自杀”或“激情犯罪”。公安机关出现的“赵林事件”、“云南砚山县惨案” 、“彭雪松自杀事件”、北京民警姜子军“过劳死”等便是典型。
甘肃省地处祖国西北,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欠发达,多民族杂居,群体性事件频发,治安形势不容乐观,而警民比又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绝大多数民警心理压力大,处于亚健康状况。
一、甘肃省公安民警心理压力调研结果
为了获取甘肃省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方面的一手资料,了解民警心理压力的现状,本研究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抽取了甘肃五个省兰州市、白银市、酒泉市、天水市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等五地的市(或州)公安局及所属单位为调查点,对这五个样本地区公安民警心理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民警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束后,我们采用SPSSWIN 10. 0 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访谈共计20人,每个市、州访谈4人。其中科、所、队长11人,普通民警9人。访谈男性13人, 女性7人。调研结果显示:
(一)甘肃省公安民警经常出现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
焦虑情绪常有的表现是:头痛;过多的打喷嚏;叹气;吃得过多;不想吃东西;连续抽烟;失眠;腹泻;便秘;恶心;虚弱;躯体紧张;肌肉痉挛;神经性咳嗽;说话结巴;恼火;冷漠;话太多;不愿意讲话;话太快;喉咙哽咽;过多的出汗;害羞;咬牙;希望能摆脱某种情景;长期疲劳;手上出汗;咬嘴唇;攥拳头;有堵塞感或无法呼吸等等。[1]被调查民警对于这些症状的出现频率如下:
被调查的警察中仅有4.0%的警察从未出现过焦虑情绪,有37.2%的警察偶尔出现焦虑情绪,35.6%的警察有时会出现焦虑情绪,有23.3%的警察则经常出现焦虑情绪!这说明由于工作强度高、压力大、节奏快大部分警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会出现紧张、烦躁、焦虑等消极情绪。
美国心理学会于1987年对人在抑郁状态下的心理表现进行了归纳,例如,“对于通常令人感到愉快的活动,失去了兴趣,不愿意参加。增加或减少食欲,导致自己体重的增加或减少。睡眠习惯发生改变:或者失眠或者出现嗜睡现象。身体运动发生变化:或者异常兴奋或者运动和语言出现生理上的迟缓。疲劳感、厌倦感增加,缺少精力。自己缺少存在价值或者有相当强烈的自罪感。思维、集中注意力或者决策出现困难。出现自杀念头,思想紧张,等等。”[2]被调查的警察对于这些症状的出现频率如下:
被调查的警察中仅有7.1%的警察从不感到抑郁,有45.6%的警察偶尔感到抑郁,31.0%的警察有时会感到抑郁,有16.3%的警察则经常感到抑郁!这说明由于工作和生活等多方面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警察感到精神压抑、心情沉重、闷闷不乐。
除此之外,访谈中,大多数民警反映精神衰弱,紧张、焦虑、恐惧、冲动、易怒、情绪不稳定。一些女民警普遍感到情绪抑郁,缺乏自信心,胆小、悲观;男民警多数则精神状态不好,易反抗,家庭关系紧张,一遇困难就用酒精或药物发泄。
(二)甘肃省大多数公安民警感到工作紧张、压力大
调研数据表明,在工作中,仅有4.7%的警察感到愉快轻松,5.9%的警察感到满足而自豪。有62.5%的警察感到紧张或压力大,还有3.2%的警察感到委屈或自卑。这说明绝大多数警察感到工作紧张、压力大,只有极少数警察感觉良好。
(三)甘肃省有部分公安民警出现了职业倦怠
由于以上不良情绪频繁出现,加之民警普遍感受心理压力大,这些都普遍影响了民警队警察职业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出现了职业倦怠。
调查发现,有12.3%的警察非常喜欢警察工作,有37.2%的警察比较喜欢警察工作,总起来49.5%的警察喜欢警察工作。相反的,有7.9%的警察不太喜欢警察工作,13.4%的警察非常不喜欢警察工作,一旦条件成熟就打算调离。另外,29.2%的警察对警察工作没有明显的喜好。
调查中发现49.5%的警察喜欢警察工作。这说明近一半警察对于警察职业比较热爱,也说明甘肃省公安队伍中有一半警察是非常爱岗敬业的。相反的,有21.3%的警察不喜欢警察工作,这说明有近四分之一的警察不热爱公安工作。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其中有13.4%的警察非常不喜欢警察工作,一旦条件成熟就打算调离警队,这说明我省公安队伍中有不安定的因素,这应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二、甘肃省公安民警心理压力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甘肃省公安民警数量严重不足,现有警力常年超强度、超负荷运转,导致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
我国警民比为万分之十四,警力配置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甘肃省现有警察35832名,却有常住人口28160000,甘肃省警民比为万分之十二,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警力短缺的现象在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表现的更为严重。例如,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2010年有常住人口2000000,仅有公安民警1452人,警民比仅仅为万分之七,仅为全国警民比的一半!
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民族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甘肃省对敌斗争的形式异常复杂,而我公安机关警力严重不足,公安民警经常连续作战,工作紧张而无序,生活毫无规律。这种普遍的、长期的超疲劳现象严重地损害了公安民警的身心健康:民警体力透支,积劳成疾,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并且心理压力巨大。有研究者在兰州市公安机关、劳教单位调查了解到,有近70%的民警感觉自己由于工作的劳累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亚健康问题。[3]超负荷的工作使得大部分基层民警过度劳累,身体状况欠佳,患胃病、肝病比例增多。
复杂、多元的文化背景之下,甘肃省公安民警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精神高度紧张,大脑皮层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变得敏感多疑易躁易怒,极易出现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失眠多梦、自控能力差等不良反应。
(二)甘肃省民族问题突出,群体性事件频发,治安形势严峻,执法环境差,导致公安民警身心疲惫。
甘肃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地区,甘肃大地从来就是各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甘肃省共有55个民族,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甘肃省14个地、市、州登记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293.69万人,占甘肃省总人口的91.3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18.42万人,占甘肃省总人口的8.69%。人口在千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16个,主要少数民族为回、藏、东乡、土、裕固、满、保安、蒙古、撒拉和哈萨克族。其中,回、藏、东乡人口在40万人以上,回族人口最多,为118.49万人,东乡、裕固和保安则为甘肃地方特有的少数民族。
建国以来,在我党民族政策的引领下,甘肃省各民族和平相处,安居乐业,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发展、宗教传统和教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以及人的思想素质、法制观念同发达地区相比较都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各种利益冲突和磨擦不断出现,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涉诉信访问题越来越突出,组织化倾向比较明显,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此外,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旧的传统和不良习俗在较长时间内还不能彻底消除,与在新的政治经济下催生的科学文明进步观念形成新的力量对比,构成人民内部矛盾纠纷,很多矛盾纠纷处理不当就会引发治安案件,甚至是刑事案件,这都对甘肃的社会稳定形成了较大的压力。
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省情,置身于如此多元的民族文化价值体系之下,面临如此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甘肃省公安民警执法的难度可想而知。据被调研公安民警说,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自己的言语和行为要非常谨慎,生怕落下不维护民族团结的名声。还有,在这些地区,公民非法干预、阻挠公安民警依法执行公务的事件时有发生。公安民警在执法中常常遭遇到群众的无理指责、谩骂,甚至是遭到围攻、袭击或报复。这些都无形成为了公安民警的心理应激源,增强了公安民警的心理压力。
(三)社会支持不够,公安民警心理失衡,情绪多变,精神压力大。
公安民警正确履行职责,顺利完成任务,离不开社会的广泛支持,即多样的警务保障。例如,公安组织的保障、法律与政策的保障、社会和舆论的保障、物质的保障等。[4]尤其在甘肃省,社情、民情复杂,民族问题突出,治安形势严峻,警察执法环境差,齐备、优质的公安警务保障更是公安民警完成责任和使命所必备的条件了。然而,甘肃省公安警务保障却没有达到公安工作要求,更没有满足公安民警的实际需要。就组织保障而言,甘肃省的有些公安机关出现警力严重不足,一人兼多职的情况,而公安机关却没有积极争取公安编制;还有相当公安机关警力短缺,在岗民警的休假制度不能落实,夜以继日的辛勤工作而得不到单位和组织的一丝补偿和关怀。在社会保障方面,由于甘肃省教育科学文化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层次普遍不高,加之民族文化的差异和民族之间的隔阂,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助警行为十分少见;相反的是,很多群众容易受到居心不良者的利用,被煽动、蛊惑或欺骗,盲目参与群众闹事,有些酿成群体性事件,严重的则引发犯罪行为。还有,物质保障方面,受到经济条件限制,甘肃省公安民警的工资待遇低已成为民警的最大抱怨了。
事实上,在调研中,公安民警对于“最影响警察工作积极性的因素”,选项最高的两项是工资待遇低(30.4%)和工作紧张压力大(28.9%)。如下表所示:
这说明在甘肃省公安民警的工资待遇一般,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而工作紧张,压力大,也抑制了警察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公安民警认为,“工作紧张压力大” 和“工资待遇低”形成了巨大反差,自己的付出与获得极不对等。公安民警心理失衡,感受到精神压力过大。
(四)甘肃省公安民警长期处于高压心理状态,却不懂得运用科学方法缓解压力,以致积压成疾
在调研中,有大量民警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不良的情况十分清楚,也知道自己的心理压力过大,但是就是不知道该如何缓解和减轻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例如,被调查公安民警“在工作中感受到压力时的态度和做法”的统计如下:
在访谈中发现,几乎所有警察谈到工作都会说压力大!从问卷调查来看,当感受到工作有压力或压力较大时,有47.6%的警察会调整心态努力工作,加班加点,争取把工作多做些,做好些。这是用积极的态度在对抗压力,继续在岗位上努力工作,向压力挑战。可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有27.4%的警察在觉得工作有压力或压力较大时就潦草行事,开始对工作敷衍应付了。最后,值得引起高度关注的是,有4.0%的警察在觉得工作有压力或压力较大时就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也仅有20.0%的警察在有压力时会考虑找领导谈话请求减轻负担或通过其他渠道对抗压力。
而公安民警在出现消极情绪时,他们调节情绪的方法单一,且不够科学。有35.2%的民警选择与同事朋友聊天消除不快,有23.7%的民警会通过睡觉调整心情,有13.0%的警察会喝酒解愁,还有分别10.7%的警察通过听音乐、唱歌和出去随便走走来调换心情,另外各有1.6%的警察会去找领导倾诉或通过体育运动来调节情绪。具体统计如下表:
这说明有部分警察情绪消极时仍旧在用一些不宜选取的方式(睡觉、喝酒等)对待自己。总之,绝大多数警察不懂得如何科学有效的调整情绪和缓解压力。
三、甘肃省公安民警心理压力应对策略
(一)针对民警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提高民警解决民族相关问题的能力,减少民族方面的应激源。
众所周知,甘肃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共有甘南、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天祝、肃南、肃北、阿克塞、东乡、积石山、张家川7个民族自治县,有39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总面积19.4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5.68%。少数民族地区一向是境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严密关注并策划和平渗透的区域,也是民族分裂分子的主要活动区域。所以处理好民族问题是甘肃稳定的关键,同样也是全国政局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针对甘肃省公安民警,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公安民警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十分必要。
通过民族政策宣传教育,使公安民警了解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掌握某些少数民族的民族特性、民族风俗和生活习惯,明确国家的民族政策,清楚解决好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对甘肃社会稳定和我国国家安全、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通过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公安民警对多元价值体系的理解度和适应能力,使公安民警能够认识到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差异,并且学会尊重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懂得与不同民族群众和睦共处团结友爱。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解决民族纠纷、少数民族群众利益冲突的很多问题。提高了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民族相关事务的应激源就少了,自然遇到涉及民族问题的公安业务工作就能相对从容或轻松的处理了,不再感到过多的紧张、焦虑和压力大了。
(二)建立广泛全面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完善公安警务保障,帮助公安民警减轻压力。
第一,扩大警察编制,弥补警力不足;落实警察休假,缓解工作疲劳;提高福利待遇,满足警察需要。
在调研中发现,公安民警对于休息和工资福利有着急切的需要。统计如下表:
如前所述,甘肃省的警力严重不足,现有警力都在超负荷运转,异常疲劳。但甘肃省公安民警的福利待遇却不好。付出和所得之间反差强大,民警心理失衡,也极易引起不满、抱怨,甚至是压力反应。因此,要减轻民警心理压力,必须扩大警察编制,增加警力,落实休假制度,提高福利待遇。如果这一点做到了,那么就会有更多的民警热爱警察职业,安心工作,并充分发挥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社会广泛关注、关怀警察家庭。警察家庭的稳定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警察的工作状况,作为组织和单位的公安机关应当关心警察家庭,关心警察子女的教育问题,关心警察家属的工作问题,关心警察父母的健康问题,积极解决警察的生活问题,使警察没有过多的后顾之忧,全心全意投入工作。这也可以减少民警在生活方面的应激源,减轻民警心理压力。
第三,建设积极向上的警营文化,丰富警察闲暇生活。我们建议在公安系统内部多组织一些工作交流会、座谈会、文体活动、公益活动,以这些活动和联谊会为契机和沟通渠道,同事之间敞开心扉,真诚交流,增进理解,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为提高工作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公安机关还应当鼓励警察培养兴趣爱好,并适时组织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文体活动,例如打球、下棋、唱歌、跳舞、弹琴、练书法等,通过这些活动丰富警察的业余生活,缓解工作压力,宣泄不良情绪。
此外,公安机关应当加大与民警家属的沟通和联谊,最大限度取得家属们对公安工作的支持和对民警的理解与支持。公安机关也应当积极争取新闻媒体的支持和理解,减少对民警的不实报道。只有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才能真正减轻民警实际压力。
(三)关注警察心理健康,开展减压训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000年5月,心理素质测试被人事部写进《关于地方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实行统一招考》的意见之中。2000年9月28日,深圳市公安局建立了中国内地第一家警察心理服务中心和第一条相关的心理热线。此后,在北京、广东、四川等地都积极开始了警察心理健康的测试和心理辅导。2006年起,公安部在辽宁大连、云南楚雄等地建立了8个公安民警心理训练实验中心。2010年11月5日,全国首届心理健康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公安民警探讨了当前我国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对如何减轻心理压力的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关注警察心理健康,开展心理训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地处西北的甘肃省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多民族杂居,治安形势不容乐观,而警民比又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民警压力大,待遇低,工作积极性受挫,情绪低落,绝大多数警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况。为此,我们一方面要从外围入手,消除或减弱对警察心理压力的应激源,扩大警察编制、提高福利待遇、关怀民警家庭、加强警营文化建设等。另一方面,要定期对民警开展心理训练,尤其是压力释放和缓解、情绪控制和调整、放松训练、人际交往训练、应激反应训练等。通过心理训练,让民警掌握一些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学会一些简便可行的缓解压力和放松心情的方法,提高自控能力、交往能力和应激状态下的快速反应能力。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彻底减轻民警压力,提高民警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文是甘肃政法学院2010年度重点资助科研项目《甘肃省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项目编号:GZF2010XZDLW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本研究经过再三斟酌选取了样本地市为调研对象。其中兰州市是甘肃省的省会城市,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是中国西北区域中心城市,是黄河上游经济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的支撑点和辐射源,是我国东中部地区联系西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是大西北的交通通信枢纽。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黄河上游,又称铜城,是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酒泉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尔金山、祁连山与马鬃山(北山)之间,地处古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天水市是甘肃省第二大城市,位于甘肃东南部,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因伏羲文化和麦积山石窟而闻名华夏,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称,是甘肃省着名的旅游城市。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中国花儿两大体系--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的发源地,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穆斯林民族109.76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56.2%。从甘肃省的基本省情来看,本研究抽取这五个城市作为样本,是极具有代表性的。
参考文献:
[1][2]张振声.警察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324.325。
[3]李 端.人民警察“过劳”现象透视[N].甘肃法制报 ,2007-05-28。
[4]陈合权.公安学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1。
作者简介:
王春梅(1979-)女,甘肃政法学院公安分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安教育学、警务心理。
新闻稿件欢迎直接联系:QQ 34004818 微信公众号:cpsjyzb
我要评论
0 条评论
- 还没有人评论过,赶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