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拉登之死看美国反恐新战略
2011-12-19 09:45:30 作者 : 映君 来源 : CPS警装网2011年5月1日被美军通缉的“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被美国“海豹突击队第6分队”击毙于距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约64公里处的小镇阿伯塔巴德(Abbottabad)一处宅院中,一个让世界头号强国追寻了10年,不惜耗资2.5万亿发动了全球反恐战争的生命从此终结。如今,在中东北非局势持续动荡的背景下,拉登之死意味着国际反恐行动画上了句号?还是预示着国际反恐行动的开始?本文将对如下问题展开探讨。
一、“基地”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9·11”事件后,“基地”组织迫使一些“主流国家”对其安全机制进行结构性调整--倾力反恐。但恐怖袭击的强烈反弹效应明显,据美国国家反恐中心统计:从2004年至2007年,恐怖袭击事件从3254起上升到14434起,造成的死伤人数大幅上升。2007年之后,发生在全球的恐怖袭击事件和伤亡总数略有下降,但在2010年出现明显反弹。南亚、非洲、中东等冲突地带的恐怖袭击明显上升,袭击方式由隐蔽转向公开,表现出更残忍、更血腥的特征,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不仅极大的干扰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还导致一些国家关系紧张。
关于“越反越恐问”题,应从冷战时期中东战争、阿富汗战争的后果以及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特别是中东政策中寻找答案。从1948年到1973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因巴勒斯坦领土归属问题爆发了四次中东战争。从四次战争的后果看,“六·五”战争最为重要,美国始终坚持执行偏袒以色列和压制阿拉伯的中东政策,激起了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强烈不满。中东暴力恐怖活动开始出现增长态势,并与地缘政治、大国争夺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
上世纪70年代末,苏联入侵阿富汗,这场战争既是阿富汗人民反对苏联军队入侵、扞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一场战争,又是美、苏两强为争夺在中亚的战后利益,通过代理人而进行的一场对决,美国开始暗地里培训包括本·拉登在内来自世界各地的“圣战者”对抗前苏联。拉登发挥的作用并非一线作战,而是网络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游击战、秘密行动专家,组建分支机构或网点。1988年“基地”(al Qaeda)组织在阿富汗成立后,羽翼俱丰的拉登因美国反对穆斯林而怀有反美思想,但迫于前苏联的强大和共同敌人才未与美国直接冲突。及至90年代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为了填补中东地区的真空状态,发动了第一次海湾战争并驻军沙特。尽管美国把海湾战争美化为“善与恶的决战”,但许多伊斯兰国家的穆斯林却把美国驻扎在海湾的军事力量视同当年侵占伊斯兰领土的“十字军”,“基地”组织找到了新的作战目标,在中东地区和世界各地连续发动多起针对美国及其与美国利益相关的恐怖袭击,此后小规模的流血冲突和暴力恐怖活动从未止息。
美国为了实现全球性霸权,根据本国安全利益与战略需求,借“9·11”事件发动了“全球反恐战争”,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也加紧活动,疯狂报复,这种斗争形势几乎主宰了世界事务的各个方面。
二、拉登之死催生恐怖新生代
;怖袭击事件明显上升。拉登被击毙后,有关“基地”组织的未来走向问题引发了外界种种猜测。“9·11”事件发生后,美国针对拉登栖身中东的大本营展开疯狂围剿,恐怖链条上百余名核心区头目中的部分先后被击毙,至于拉登之死已成定数,只是一个时间长短和死亡方式的问题。为了确保恐怖主义网络在他死后能够继续保持下去,拉登早已对基地组织进行了调整:从组织形态看,由集中转为分散化、本土化和网络化。在过去的10年里,逃亡并未让貌似松散的恐怖网络走向消亡,反而促成了一种由集中走向分散的裂变。裂变后的分支机构在新领导人的带领下不断在新的地点自主开展恐怖活动,如中东、北非、南亚、东南亚、中亚以及北欧等地区的恐怖活动,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区特征。另外,他们依托网络招募、培训西方生土长的青年激进穆斯林发动本土袭击,增强了恐怖袭击的突然性和随意性,对国际反恐行动带来挑战。从力量消长看,“基地”分支在全球恐怖版图上不断壮大。作为对“9·11”事件的回应,由美国军人主导的“以暴制暴”的做法,并没有遏制住恐怖势力的扩张态势,大量无辜平民的死亡反而促生了更多恐怖分子和恐怖事件,“基地”转而成为一个由多个“挂名”恐怖小组所形成的国际恐怖网络。这些组织多年来一直独立运转,但在意识形态和总体战略上效忠本·拉登。
慌之中组织实施个由多个“挂名”恐怖分子拉登死后多个国际恐怖组织纷纷扬言报复,全球陷入防范国际恐怖组织可能实施报复行动的恐慌之中。在巴基斯坦,美巴反恐合作陷入信任危机。美对拉登栖身巴基斯坦表现出强烈的不信任,而巴批美擅自单边行动,报复者却认定巴基斯坦协助美国击毙拉登,巴政府因此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恐怖袭击事件明显上升;在也门,“基地”组织北非分支并没有因为拉登之死而偃旗息鼓,扬言:美国杀死了拉登,他们决心要进行报复,同样要把杀死的美国人的尸体投入大海。该组织趁萨利赫面临倒台危机,美军驻也门反恐力量微弱之际,对也门安全部队展开日益强劲的攻势,并宣称在也门南部建立“伊斯兰酋长国”,还谋划与海盗和在索马里境内的“基地”武装联手打击美国势力;另外,活跃在北非的“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 图谋组建针对美欧的恐怖新网络,趁“阿拉伯之春”向当地军情部门渗透并截获大量精度武器。
在可预见的未来,拉登之死对“基地”组织内部的正常运转不会带来太大影响,但其思想必将通过新的解读和研究之后更加系统化,极有可能成为恐怖分子疯狂报复的行动指南。
三、美国国家安全战略面临调整
拉登之死标志着持续了十年的反恐战取得了重大胜利,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奥巴马反恐战略已经奏效。但针对拉登之死和“阿拉伯之春”带来的严峻挑战,以及美国实力与其承担的安全义务和追求的利益出现的诸多矛盾,美国反恐新战略的再调整给国际反恐形式再添变数。
一是从未来发展态势看,美将弱化“反恐战争”,代之实施定点清除。在过去的10年里,世界头号强国不惜斥资2.5万亿发动了针对拉登一个人的反恐战争,但战争却因越反越恐陷入困境。奥巴马上台伊始就开始了这种改变,比如放弃“全球反恐战争”的提法、战略重点抽身伊拉克转向南亚等。美国未来的战争形势可能会通过反恐盟国实现对世界各地多种形式、多个地点恐怖威胁的打击,拉登之死或许被证明是第一次成功实验。
二是短期内美安全战略在巩固南亚的同时,向北非、南欧转移。6月4日盖茨出席第十届亚洲安全会议,明确表示美国将深化和提升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军力,并重申了美国在该地区的安全承诺,稳固并逐步加大对亚太地区的介入力度,成为美安全战略重点。考虑到中东北非乱局的浪潮正在向中欧、北非地区快速蔓延,为了应对危机的整个过程--冲突前、冲突中和冲突后,5月23日美国、北约及南欧和北非的伙伴国家开始在地中海水域展开代号为“凤凰特快”的多国军事演习,演习内容完全按照有助于控制可能影响北约安全的危机展开。利比亚、叙利亚、伊朗、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可能成为在战斗情况下验证北约新战略构想的首批地区。
三是继续打反恐牌,将祸水引向其它国家。美在巴“全然不知”的情况下斩首拉登,反而对巴政府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不信任。拉登之死不仅激起了巴民众强烈反美、反政府情绪,也引发了巴基斯坦基地分支疯狂的报复,表明美国已经成功将恐怖主义的复仇引向巴基斯坦。
21世纪的世界政治基础很大部分是由20世纪下半叶的前30年打下的。美国可以无视“9·11”事件与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关系,并且可以借机满足一些人复仇和胜利的渴望,但类似的恐怖主义绝非为拉登而生,也绝非因拉登之死而绝迹。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国家皆此,个人亦然!
作者简介:
樊守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警务战术研究室,主要研究反恐、骚乱等非传统安全问题。
新闻稿件欢迎直接联系:QQ 34004818 微信公众号:cpsjyzb
我要评论
0 条评论
- 还没有人评论过,赶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