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区单兵救护系统亮相 可自动获取伤员生命体征
2011-10-05 10:13:12 来源 : 解放军报
85医院运用“单兵救护信息系统”组织现场搜救演练。石 梅摄
“有战士受伤,立即展开救治……”仲秋时节,某山岳丛林,南京军区第85医院卫勤保障演练拉开帷幕。该院自主研发的 “单兵救护信息系统”亮相演兵场,又一次接受“战场”检验。
谁受伤了?伤员在哪里?伤得怎么样?就在记者疑惑之际,军医韦道明随身佩戴的“伤员信息手持机”发出“嘀、嘀……”的蜂鸣声。他迅速点击手持机屏幕打开信息图标,“伤员”刘强的精确坐标以及血压、脉搏等基本信息立即跃然眼前。韦道明一边查阅伤情,一边告诉记者:“有了这个手持机,就能自动获取伤员的精确坐标和生命体征信息。”
伤员信息怎么会自动生成?未等记者完全明白过来,韦军医就沿着手持机指示的坐标位置乘车前出,很快找到了“伤员”刘强。记者看到,刘强左手腕上带着一块类似手表模样的“单兵生态监测腕表”,左肩位置还配有一个“单兵卫生信息盒”。
实施现场紧急救护后,韦军医从刘强身上的“单兵卫生信息盒”内取下“电子伤票”,插入手持机,马上显示出刘强血型、药物过敏史等情况。根据现场救治观察情况,韦军医填写伤情、伤部和伤类等信息后,通过“战救数据转发器”将刘强的综合伤情发送到后方野战救护所。
韦道明对记者说,如今每位作战单兵都佩戴着这样的“单兵生态监测腕表”和“单兵卫生信息盒”。受伤后,只需轻轻按动“腕表”上的自主呼救按钮,伤员的血压、体温、脉搏、所在位置坐标等信息就会立即发送到“单兵卫生信息盒”,并击发“信息盒”发出求救呼叫,军医通过手持机接受呼救信息后即可展开搜治。
战士身负“重伤”无法自主呼救怎么办?韦军医告诉记者,“腕表”里的生命体征监测装置感知到重伤员血压和脉搏迅速下降后,会自动报警发出求救信号。
“信息手段给战场救护带来了诸多新变革。”演练总导演、85医院院长周春介绍说,在野战条件下,从单兵受伤、伤情判断到精确定位伤员,只需0.4秒;从伤员进入野战救护所到接受手术,只需2分钟;如果伤员处于昏迷状态,这一切都可以通过智能化信息手段实现。
“战场救护时间就是生命!”该系统主研人、该院副院长连平一边组织现场救护,一边告诉记者,将信息技术成功运用于战场搜救,始于上世纪90年代,由此提出了战场伤后1小时“黄金救治期”概念,每延误救治1分钟伤员死亡率就会大大提高。然而,无法快速精确定位伤员坐标等技术难题一直制约着我军战场搜救。
记者了解到,16年前,医院组建了由连平领衔的创新团队。为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连平跑遍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数十家军地科研院所寻求技术支持,深入演训场搞调研、做试验……经过两千余次试验,去年底终于成功研发出“单兵救护信息系统”。该系统标志着我军单兵救护有了自己的“黑匣子”,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20项。其子系统电子伤票于2008年投入生产,并首次配发部队。
“伤员”未至,伤情先知。走进野战救护所,只见“战救信息管理系统”显示屏上,频频显示“伤员”求救信号,电子态势图上一个个闪烁的红点清晰地标示出“伤员”的准确位置。医院政委姜宏云点击“伤员”代码,“伤员”的姓名、职务、血压、脉搏等信息立即跃然屏端,判读“伤员”伤情信息后,姜宏云迅速指挥现场救护人员做好救治准备。
据介绍,该系统由“单兵生态监测腕表”“单兵卫生信息盒”“伤员信息手持机”“战救数据转发器”和“战救信息管理系统”5部分组成。该系统的使用,使我军单兵战场救护模式实现了四大转变:伤情记录由“纸质化”向“数字化”转变、伤情传输由“人工传递”向“无线传输”转变、伤情采集由“人工采集”向“实时监测”转变、伤员搜救由“概略搜寻”向“精确定位”转变。(陈徽军 孙 燕 本报特约记者 邵 敏)
新闻稿件欢迎直接联系:QQ 34004818 微信公众号:cpsjyzb
我要评论
0 条评论
- 还没有人评论过,赶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