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起交通工具爆炸案的应对经验与启示
2012-01-04 10:04:43 作者 : 映君 来源 : CPS警装网一、前言
交通工具爆炸案,是指以杀伤交通工具内的人员为目的,从而造成重大恐怖效果的袭击作案形式。目前,常见的形式是公共汽车爆炸。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两种新的交通工具爆炸形式:飞机和地铁爆炸。
案例一:泛美航空公司103客机爆炸案
1998年12月21日,美国泛美航空公司一架103客机飞行至英格兰洛克比镇上空时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飞机化作一团巨大的火球,机上259名乘客全部丧失,造成了航空史上最大的惨案之一。这起飞机爆炸事件震惊了整个世界,时任美国总统里根立即命令有关部门展开调查并悬赏巨款缉拿凶手。
案例二:莫斯科地铁爆炸案
2001年2月5日晚,位于莫斯科地铁环线枢纽上的白俄罗斯地铁站内发生炸弹爆炸,致使九人受伤。这是新千年里莫斯科所遭到的第一次恐怖主义炸弹袭击,也是继2000年8月普希金广场地下通道爆炸后俄罗斯首都再次响起恐怖爆炸声,那次爆炸案导致13人死亡,90多人受伤
二、交通工具爆炸案的特点
交通工具爆炸之所以引起广泛的关注,主要在于有以下特点:
1.防范不易。首先,每天在世界各地运行的各类公共交通工具数以亿计,难以形成严格的防范制度。其次,即使仅对交通枢纽加强安检,也将带来运输成本的增加,对旅客出行带来不便,严重影响运输也得发展。“9·11”事件后美国运输业的大萧条证明了这一点
2.救护困难。对运行中遭受袭击的交通工具进行救助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一旦遭受袭击,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3.侦破艰难。此类案件的侦查和起诉异常艰难。泛美103客机爆炸案至今仍有疑义,莫斯科地铁爆炸案更是难以起诉的无头案。此类案件一旦案发,正义难以伸张,罪犯逍遥法外,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伤害都是难以估计的。因此,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防范机制,找到国家和公民经济与安全利益的结合点,是当前各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应对交通工具爆炸案的经验及启示
如何防范对公共交通工具的袭击是国际反恐的重大课题。迄今为止,各国对此认识不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难以找到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的平衡点。在这方面美国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
1.加强对机场、码头等交通枢纽的安检力度。洛克比空难后,美国加强了对机场的监管力度,并开始研制客货仓安全隔离等装置,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也由此造成了人们出行的不便,增加了安全的成本。对运输业,尤其是航空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9·11”事件后,美国进一步加强了交通枢纽的安检措施,使本已面临衰退的运输业雪上加霜。为此,美国也出台了一些措施,将反恐成本外推。如制订了《集装箱安全倡议》,将防恐的责任分摊给其他国家,这是这方面的实例。
2.建立预警机制。在众多的反恐措施中,美国的反恐预警机制十分可取,它可以根据恐怖活动威胁情报等级的高低,适时调整安检力度,最大限度的保持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平衡。
3.加强国际合作。当今的恐怖活动已经走向全球化,因此必须以全球化的手段应对。加强国际反恐合作,协调各国立场,是防范、抵御、反击恐怖主义的重要保证。例如,在泛美航空公司103客机爆炸案中,涉及多国的情报与侦查合作问题,可以说,没有跨国情报合作,就不可能使洛克比事件最终结案,因为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使事实的真相永远石沉大海。而莫斯科地铁爆炸案的凶手至今逍遥法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难以找到策划恐怖事件的元凶,而这些深藏不露的策划者,往往藏匿海外,给侦破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对此,俄联邦安全局局长帕特鲁舍夫感受最深:“情报机关一定要提前获取相关恐怖活动信息,但恰恰在这方面,我们出了问题,恐怖分子根本不在俄境内准备活动,而是在境外”。因此,各国的安全机关加强国际情报合作是当前最紧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朱素梅,恐怖主义历史与现实[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2]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怖斗争[M].时事出版社,2001
[3]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国际重大恐怖案例分析[M].时事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马玉峰(1977~),男,山东潍坊人,讲师,硕士,南京森林警察学院警务技战术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警察城区特种执法作战。
新闻稿件欢迎直接联系:QQ 34004818 微信公众号:cpsjyzb
我要评论
0 条评论
- 还没有人评论过,赶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