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单位: 全国警用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公安部安全与警用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 公安部特种警用装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 国家安全防范报警系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jiangbei
历届评选

群体性事件处置中警察心理调控方法

2014-07-23 10:13:12  作者 : 梁成 李红雷  来源 : CPS警装网


  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心理调控研究是指民警到达处置现场后从担任防御任务开始到处置完毕这段时间,根据处置行动的需要,对民警的心理反应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调节和控制,使其在处置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心理反应状态之中,保证提高处置力和顺利完成处置任务。由于这段时间是处置中最紧张、最激烈、最艰苦、最残酷的时段,决定了民警在这一时段中承受的心理压力最大,也最容易引发新的、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处置中民警的心理调控更为紧迫和重要。


  一、处置中民警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恐惧胆怯心理


  恐惧心理是人的基本情绪之一,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在复杂危险的环境中,人产生恐惧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对于执行处置任务的民警而言,面对激烈的对峙、对抗场面时,产生恐惧心理在所难免。特别是一部分民警初次参与处置任务,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准备不足,在一些群体性事件面前就会表现出恐惧胆怯。恐惧心理的危害性在于使人的知觉、记忆、思维等过程发生障碍,失去正常的思维、表达和自控能力,失去对当前情景的分析、判断能力,并使行为失调、失常,表现出惊惶失措、畏惧不前、临阵退缩等消极反应。


  (二)被激失控心理


  民警在执行处置任务中,由于他们大多年纪比较轻,血气方刚,心理自制能力比较差,情绪变化激烈,在处置中,一些闹事骨干分子往往利用年轻民警自控力弱的缺点,抓住上级要求民警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规定,用侮辱谩骂性语言或行为故意激怒民警,使得部分民警的情绪波动,出现暴怒、骂人,甚至打人等过激行为。被激失控心理危害性在于容易引发不必要的纠纷,被闹事分子利用,借以挑起事端,扩大事态。


  (三)从众附和心理


  在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中,闹事者为了达到解决问题或取得某种利益的目的,往往会专门选择能够制造影响的地方聚众闹事,他们人数众多,在主要街区或公众场合非法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少数民警在处置中,由于不了解这些事情原因的复杂性,往往被人多势众的假象所迷惑,会认为“大多数人这样做也许是对的”想法,出现从众附和心理。这种心理的危害性在于容易被闹事分子利用,造成军心不稳,动摇处置决心,影响处置力度。


  (四)麻痹松懈心理


  在处置中,由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精神负荷过重,从而产生疲劳厌战,表现出轻敌思想、侥幸心理、松懈心理和不负责、疏忽大意的行为。这种心理往往出现在处置行动的后期,长时间的紧张、过度的疲劳,缺少必要的营养补充、睡眠不足等都容易产生麻痹松懈心理。其危害性在于容易互相影响蔓延,如果不及时的控制,则会使集体纪律松散,作风散漫,削弱处置力,影响下一步任务的顺利开展。


  (五)同情怜悯心理


  在处置中,由于参加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大多数都是弱势群体,被少数不法分子所蒙蔽裹胁,他们往往是因为合理的诉求得不到满足,合法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而参与其中。有些民警认为这些弱势群体的要求并非完全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同情怜悯心理。其危害性在于一旦出现了同情怜悯心理,民警就会情绪波动,犹豫不决,动摇处置的决心和力度。


  (六)后思后怕心理


  这种心理也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创伤后反应(PTSD),指的是民警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经历了危及自身生命或身体完整性事件,在创伤性事件过去以后,出现后怕心理。其表现为:以各种形式重新体验心理创伤性事件;闯入性回忆心理创伤时的事件,频频出现痛苦梦境;由于环境或意念刺激,重新出现处置时的异样感觉;情感麻木、心灰意冷;警觉性过高,容易受到惊吓。其危害性在于影响民警处置力的持续生成。


  二、处置中民警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处置任务的危险性和生物机体的保全性的矛盾,是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从本质上看,处置不但具有激烈的对抗性,还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和艰巨性,这就决定了处置民警必然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之中。同时,处置又为民警规定了重大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这种责任和义务使置身于处置中的每个民警都意识到:处置中,任何一个处置个体的任何过失都有可能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小则可能给处置任务带来挫折,大则可能引发性质更严重、规模更大的群体性事件,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社会的安全稳定,这种沉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决定了处置个体参与处置行动,必须审时度势、谨慎行事,容不得出半点差错。生物机体的“保全性”是指处置个体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其自身的生理活动自觉或不自觉地指向对自身安全构成威胁的方向和事物,在危险时刻积极采取防御行为来避免自己受到伤害。这种反应从本质上讲是本能性反应,是生物在自然界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积极适应环境,求得生存的内部生理机制。


  在处置中,处置行动的危险性和生物机体的保全性,统一于民警这个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个体身上。当处置行动的危险性和本能的保全性相互抵触而产生惊慌、恐惧等消极心理时,就会直接影响意识行为和情感行为,最终导致行为失当。因此说,处置行动的危险性和生物机体的保全性的矛盾,是处置中心理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


  (二)处置中防御阶段与进攻阶段转化的迅速性,是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从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看,既有因为经济利益引发的,也有政治利益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原因是多样的。从群体性事件的参与成分来看,具有复杂性和模糊性,给处置工作带来被动。因此,民警对群体性事件情况不明、事态不清决定其必然先处于防御地位。在防御阶段,由于初来乍到,对现场环境的不熟悉和事件发展状态的不了解,民警容易产生焦虑心理;由于长时间处于紧张的防御状态,加上后勤保障出现暂时性的脱节,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在受到一些不明真相群众的围攻、谩骂时,容易产生烦躁心理;在看到混迹于群众中的一些暴徒利用民警往往不易出手,乘机袭击施暴于民警时,容易产生愤怒心理等等。随着群体性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在受到多种偶然性因素的影响下,其性质在一定程度、一定阶段上很容易发生变化,此时,在上级公安机关的领导下,就要果断处置,进入进攻阶段。在这种情况下,防御与进攻、被动与主动的互换过程给民警的情绪体验容易造成巨大的心理反差,情绪大起大落,波动特别强烈,引发心理问题。在防御阶段产生的这些焦虑、烦躁、愤怒、压抑等心理情绪如果得不到合理的疏导和宣泄,容易使一些民警在处置时思维失控、理智降低,把政策和法律忘于脑后,酿成如盲目抓人,打人,或是错误使用武器、警具等过火行为,影响处置任务的完成。


  三、处置中对民警的心理调控措施


  (一)开展现场宣传鼓动活动,促进民警公正、文明、理性执法


  有力的现场宣传鼓动,是激发民警执法激情,强化民警积极心理,促进士气迅速高涨并得到巩固的重要手段。处置中的宣传鼓动工作主要是根据处置中面临的各种情况和民警的思想情绪,尤其是民警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处置,体力消耗较大,遇到某些复杂的情况和困难的挫折,容易产生疲劳、厌战心理的情况下进行的。主要的宣传鼓动手段有:传递胜利消息;传达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和上级公安机关的勉励及慰问;提出简短有力的处置口号;及时进行阶段小结、讲评,表扬先进单位和个人等等。在处置中,立功创模活动可以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克服埋怨、焦躁等不良情绪,主要的手段有:根据上级的有关规定,及时制定和宣布立功创模条件;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人员及时给予奖励,大力宣扬他们的英雄事迹等等。通过现场的宣传鼓动工作、立功创模,鼓舞民警坚定必胜信念,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达到不畏艰难,夺取胜利的目的。


  (二)开展现场心理咨询工作,主动、及时、准确地解决民警的不良心理问题


  由于处置行动情况千变万化,民警的个人情况又各有不同,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实践证明,靠单纯的“压”、“堵”、“塞”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导致问题的进一步恶化,而在现场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却是解决该问题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现场心理咨询工作指的是在处置行动中,心理咨询人员(主要是政工干部)通过观察、了解民警的言行举止,发现民警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适或心理障碍,通过交谈等交流形式,通过共同的讨论找出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寻求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对策,以便增进身心健康。做好现场心理咨询工作要抓好以下三环节工作:一是主动掌握情况,要求咨询人员及时掌握民警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状况,听其言、观其行,从其情绪、议论、行为的变化中,发现问题;二是科学分析判断,要求咨询人员通过与对方的交流,运用自身的心理专业和咨询知识,对其心理问题的性质、产生原因、严重程度等方法作出正确的评估,决定采取何种方式的指导和帮助;三是正确帮助指导,在对民警心情和处境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其分析问题的性质,引导其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可见,通过开展现场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及时净化民警的心理环境,解决民警的心理问题,有利于民警处置力的提高和处置任务的完成。


  (三)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提高民警的心理容量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紧张、亢奋状态中的民警,肌体热量的消耗数量是一般正常人的8倍多,这种巨大的消耗量使民警的整个机体内的细胞、组织和器官进行正常活动所需的能力供给出现严重不足,导致机体各种反应功能锐减,尤其是长时间的处置行动,使民警处于疲劳饥饿、缺乏睡眠、缺乏作战动机,人际关系紧张,失去集体支持等不良心理状态。此外,处置具有巨大的危险性和艰巨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受伤,甚至死亡的情况,民警很容易受到影响,产生恐惧和焦虑心理。因此,一是全力做好吃、穿、用、行等后勤保障工作,关心民警的伙食、卫生、住宿条件,满足民警基本物质需要,保证处置力的生成和持续;二是配备配齐防护头盔、防弹衣、警棍、盾牌等必备的个人防护器材,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减少武器的杀伤力和破坏力,尽量保护民警的人身安全;三是做好救死扶伤工作,及时抢救、转移、治疗伤病员,配备配齐医药器材和药品,把民警的损伤减少到最低限度。通过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工作,为民警积极的战场心理提高坚实的物质基础,提高民警的心里容量,确保处置力的提高和处置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1] 季亚琴科【苏】等主编:《军事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 巴拉班希科夫【苏】等主编,许宗伍等译:《军事心理学与心理学原理》,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


  [3]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年版


  [4] 杨波主编:《处置边境群体性事件》,武警学院试用教材,2004年版


  [5] 宋晓明主编:《犯罪心理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 邓国良等主编:《公安安全危机事件处置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 武警民警司令部着:《武警军事工作特点规律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 王保安主编:《边防战术学》,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2002年版


  [9] 刘德全等主编:《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学院统编教材,2002年版


  作者简介:


  梁成(1980~),男,海南公安边防总队正连职干事,现为廊坊武警学院军队政治工作学专业200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李红雷(1980~),男,山东公安边防总队正连职参谋,现为廊坊武警学院政治工作学专业200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新闻稿件欢迎直接联系:QQ 34004818 微信公众号:cpsjyzb

我要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

0 条评论

  • 还没有人评论过,赶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