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体能训练中运动猝死的预防
2014-02-11 10:13:12 作者 : 陈博 来源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发生过在警察体能训练及测试中出现运动猝死的事件。例如,2004年8月30日江苏某地民警杨某(男,41岁),在1000米体能训练时,跑至400米左右,杨某突然踉跄一下,栽倒在地,在紧急送往医院救治途中,杨某停止了呼吸。后经医院鉴定为心脏猝死。杨某因忙于工作,饮食不及时,犯过胃病,还因胃出血住过医院,然而其本人并不知道心脏有病。2004年10月23日重庆市公安局民警石某(男,27岁),在“大练兵”活动中的1500米体能测试中,跑至800米时,突然一头栽倒在地,脸色苍白,神志不清。石某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没有心跳和血压,做心电图无反应,医生宣告抢救无效。死者的妻子、父母悲恸欲绝,其妻子26岁,怀有三个月身孕,听到消息后,几次欲撞向墙壁。石某平时身体一直很好,无心脏病史,不抽烟也不喝酒。类似情况在香港、台湾警察体能训练时也有发生。据中国新闻网及香港文汇报报道(2007年9月14日),在警队是跑步高手的香港警署警长黄某(男,44岁),在着名“徐步高枪击案”中腿部中枪,伤愈约1个月后跑步时突然昏迷不醒,经抢救无效后死亡。黄某的家人一直坚称是枪伤使黄的身体变差并诉讼至法庭,但解剖时证实,黄某的心血管已有75%闭塞,死因是急性心肌梗塞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据(台湾)中国时报(2008年2月24日)报道,近5年来,台北警察局先后有4名警察在3000米常规体能训练测验中发生运动猝死的事件,在当地警界引起较大震动。
运动猝死具有客观性、偶然性、突发性、隐蔽性和后果极其严重性的特征,是运动医学领域面临最严峻的问题之一,对警察体能训练的开展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分析运动猝死发生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其发生,对积极开展警察体能训练和警察健身活动意义重大。
1.运动猝死的概念
猝死(sudden death / sudden and unexpected death)指平时貌似健康的人,因潜在的自然疾病突然发作或恶化,而发生的急骤死亡。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心脏学会以及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将猝死定义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情况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运动猝死(exercise sudden death)是指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症状,6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突然死亡。症状发作后30秒内的死亡称为即刻死(instantaneous death)。[1]运动猝死包括自发过程、意外发生、进展迅速3个基本要点。临床医学一般将运动猝死界定为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的意外死亡。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
2.运动猝死的常见原因
2.1心脏疾病
心源性猝死最为常见,如冠心病、心肌炎、心包炎、风湿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Q-T间期延长、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症、马凡氏综合症、主动脉瘤破裂、冠状动脉先天异常、冠状动脉套叠、高血压心脏病、心内膜心肌纤维化、心率失常、有家族猝死病史者等。青年运动猝死病因多为肥厚性心肌病、心肌炎及冠状动脉先天异常,40岁以上者多为冠心病。有些运动猝死原因不明,尸检未见异常,可能由心率失常或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即刻死大多数发生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多由心率失常所致。
2.2脑血管疾病
脑性猝死由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及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等导致的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脑炎、脑血栓、栓塞也可引发运动猝死。
2.3物理与环境因素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导致既往健康者运动猝死。在冬天寒冷的气候环境里,如果运动方式过于激烈,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病,导致猝死。热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训练或竞赛,可导致严重中暑,甚至死亡。在高原地区进行运动或训练时,由于高原缺氧,可引起心肌梗塞、肺水肿或颅内出血而导致死亡。
2.4其它生理因素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出血性胃炎、呼吸道感染、腹膜炎、胃肠道出血、胸腺淋巴体和肾上腺机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危象、肺心病、肺炎、肺栓塞、哮喘、张力性气胸、呼吸窘迫综合症、身体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药品过量与药物反应等为运动猝死病因。情绪过度紧张或过度兴奋、过度训练、超负荷的体育运动及缺乏锻炼、体力不足可引起运动猝死。值得注意的是,猝死症候群,此病多见于年轻人(17~40岁),死前各项检查均正常,原因可能与钠离子通道代谢异常有关。
2.5组织管理因素
运动猝死风险来自训练者、组织管理者和教师三个方面。其主要风险因素是训练者自身,一般风险因素是组织管理者,其他风险因素是教师。组织管理者常出现的问题是:医务监督不力,体检工作不能落实到实处,不能及时了解训练者的身体健康状况;缺乏安全教育;聘用的教师不负责或专业水平低;缺乏科学、严格的训练管理制度及训练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的方案。教师常出现的问题是:对训练者健康状况不了解的情况下,让训练者超负荷运动;不能及时发现训练中出现异常情况或表现的训练者;在教学训练中不能区别对待;教师的指导、训练方法存在失误或错误;对训练者有过激言语和行为;不能熟练掌握急救知识与技能,失去最佳救护生命(4-6分钟)的时机。
3.运动猝死的发生特点
3.1男性多于女性。国外研究表明,女子心肌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较低[2]。在训练中当身体出现极度疲劳或某些不适症状时,女子比男子更容易停止运动[3]。有人对226名猝死者进行了统计,其中男性188例占83.16%.[4]
3.2与项目有关[5]。距离较长的耐力性项目发生率最高(如马拉松、5000米、3000米、1500米,甚至在800米-1000米跑中也常发生),其次是球类,再次是举重类、体操类、游泳类及其它。
3.3在较长时间、大强度的耐力性项目中,终点后死亡>终点前死亡>跑步开始或途中的死亡。运动生理学家弗里德曼等认为,运动过度和体力不足容易引起心肌梗塞并导致猝死发生[6]。尤其是在接近终点时易发生猝死,可能与机体处于衰竭状态有关[7]。着名学者李之俊等的研究也显示运动猝死与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有一定联系。
3.4训练有素者与非训练有素者比较:训练有素者(训练水平较高或运动员)致死原因复杂,多死于潜在的心脏病;非训练有素者(缺乏锻炼,体力不足)多死于心肌梗塞。Siscovick等的研究表明:活动量少的人,剧烈运动中心脏骤停的危险与其他时间相比要大56倍,而经常参加剧烈运动的人运动中危险情况只比平常大5倍。[8]
3.5竞赛及测试时多于训练时。竞赛及测试时竞争较为激烈,许多人往往具有较强烈的兴奋性和表现欲望,常出现身体和心理的“忘我”,兴奋性增强,使机体的疲劳感和疼痛感受到抑制。研究表明,情绪激动时,血液中儿茶酚胺增多,增加心室颤动的易损性和激发冠状动脉痉挛。[9] 正是这种情感体验掩盖了超负荷下的身体疲劳,从而使已疲劳的肌体没有疲劳感,以致在不知不觉中出现超量运动、过分紧张、激动超出身体承受限度引发猝死。
3.6运动猝死在夏季发生最多。夏季的运动猝死与中暑有关,因耐力性项目不仅使人体水份蒸发快,血液黏稠度提高,易出现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沉重负担,而且对其体温调节机制也是个严峻考验,以至在猝死发生后难于对其发生原因做出鉴别。
3.7伤后、病后、身体不佳、过度劳累、睡眠不足、感冒发烧参加运动训练时容易发生运动猝死。另外,情绪波动、压力过大、过于紧张时,也易发生。
3.8主观认识上的偏差。许多人片面认为,只要参加运动就对健康有益,体能训练可有效提高身体素质,运动猝死概率较低,与己无关。殊不知,运动是一把双刃剑,其作为一个刺激因素可诱发运动猝死。在不完全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缺乏必备的运动与训练基本知识及科学指导,不顾身体发出的各种信号,一意孤行盲目进行锻炼或训练,过度强调意志的作用,是导致运动猝死的重要原因。
4.警察体能训练中运动猝死的预防
4.1重视运动猝死先期症状的判断与应对
据有关资料,运动猝死前有50%的人会出现发热、胸痛、胸闷、胸部压迫感、头痛、气急、肠胃不适、腹泻、极度疲乏等前期症状,但也有可能没有任何先兆。[10]因而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如出现晕厥、胸闷、胸痛、憋气、心脏有压迫感等现象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体能教师和训练者都应具备识别运动猝死危险信号的基本知识,及早识别体能训练中运动猝死的高危人员和风险程度。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避免体能训练中运动猝死的发生。平时身体状态良好或从未发生心绞痛者如有异常症状,也应高度重视,不可掉以轻心。
4.1.1轻度症状期:在训练活动时有胸部憋闷感或压迫感,有时伴随眼前发黑,这种感觉大约持续3-5分钟或更长时间,但休息后憋闷感或压迫感等自动消失。此期应避免剧烈运动,进行正规、严格的定期体检。
4.1.2中度症状期:在训练中周身乏力、头晕、胸闷、心慌、气急、恶心呕吐、心动过速和疲劳等情况出现,临床医学检查心电图变化、心肌酶、超声心动图、心脏磁振扫描或核医学检查阳性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无临床心绞痛等症状,但并不能排除心脏及其他隐疾或不能准确界定生理性与病理性的变化;此期应注意及时休息,控制训练量和强度,避免过劳及情绪过激,加强专门性医学检查和训练医务监督。
4.1.3重度症状期(危险症状):临床医学检查心电图变化、心肌酶、超声心动图、心脏磁振扫描或核医学检查呈阳性;在正常训练活动中感到短暂的胸痛或觉得有咽部紧缩感,有人会伴有出汗,3-5分钟的胸闷,最常见的征兆是浑身疲乏、头昏、头痛、背痛、眩晕、心悸、胸闷、口苦、唇紫绀、异常的呼吸困难等,此时应立即停止活动,采取治疗措施;在竞赛、测试等剧烈活动时,突然出现非外因的皮肤苍白或紫绀、大汗淋漓、血压下降、心律失常、虚脱、惊厥抽搐,突然意识丧失、气道阻塞性鼾声、颈动脉搏动消失、心率呼吸停止、瞳孔放大、尿失禁等症状,此为高危重症状,应立即组织抢救。
4.2预防为主,采取三级预防措施
4.2.1一级预防:又称为原发或原始预防。在体能训练前首先应进行安全教育和体质检查,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做好医务监督工作(重点是25-55岁年龄段),使体能训练有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识别可能发生运动猝死的高危人员,争取早期诊断预防。(1)学校和教师要加强体能训练的安全教育,以专题讲座或课的形式让训练者了解和掌握体能训练安全知识,特别是掌握体能训练安全防范知识,如伤害事故的识别,运动猝死的识别等,增强体能训练安全意识,提高体能训练风险自我防范意识和危险情况下的自救能力。普及急救知识与方法,并定期演练。( 2)经体检有异常发现,特别是心脏疾患者应在专门指导下进行合理锻炼,一般应禁止从事剧烈运动;对于没有运动经历和运动习惯的训练者或身高与躯体、肢体围度明显不成比例者,应进行正规、严格的体质检查,特别是心脑血管系统的检查,注意询问病史、运动史和家族史;曾在运动中或后有过晕厥、意识丧失的训练者,应注意是否与心脏病有关,有无潜在的心脏病,要请专科医生做出确切诊断,在问题尚未查清之前,应禁止从事剧烈运动。(3)教师必须了解自己任课对象的健康状况,建立健康档案,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处方。首先,教师应对所有教学对象在参加体能训练前建立“互动告知”程序制度。即训练者应主动告知自己的身体状况,而教师也应该把运动训练对身体的影响和不良体质所产生的恶性后果主动告知教学训练对象。其次,要针对教学训练对象的身体状况,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制定适合的运动处方,避免学员对运动猝死产生心理恐惧。三是教师要有意识地监督教学训练对象遵循警察体能训练基本原则,推荐循序渐进安全强度的运动与训练,强调适宜的准备活动和放松整理运动,根据训练对象的生理特点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增加运动量的措施与合理的休息相配合,防止过度训练和过度紧张,在选择的训练项目上不能太剧烈,竞争不宜过强,时间不宜长。以及根据环境进行科学训练等,最大限度减少训练风险。(4)掌握防止运动猝死的必备运动保健知识。在体能训练跑步时不宜过慢或过快,速度宜适中,要保持呼吸通畅,避免“极点”的出现;健康的人在没有做准备活动就突然进行剧烈运动,60%的人会出现心肌缺血现象;跑步结束时不要马上休息,要继续慢走,防止“重力性休克”引起的回心血量不足,或突然倒地后回心血量突增而引起心脏扩张,进而影响心肌的供血供氧;避免在过热和过冷的环境中进行训练,特别夏季进行长距离、长时间的体能训练时,要及时补充水及电解质,防止电解质平衡紊乱及中暑发生;运动时不能大量喝水,避免加大心脏的负担,运动后,不要马上洗热水浴,否则,全身血管就会扩张,需氧量激增,就有可能发生猝死;忌暴饮暴食及饱食后运动,以防虚脱及急性胰腺炎等发生;感冒、急性扁桃体炎、麻疹、发热患者应避免运动与训练,并及时诊治否则会导致病毒侵袭,引发心脏疾病,从而造成心血管意外而发生猝死的现象;训练者在伤后、病后、发烧、急性感染期及恢复期,应避免参加体能训练。禁止带伤、带病参加竞赛与测试,以免出现意外。体能训练要持之以恒,医务监督与自我监督相结合,正常训练与积极休息相结合,不宜间隔时间过长,防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同时,积极预防冠心病发生。
4.2.2 二级预防:是在患有冠心病或心脑功能及其他有异常情况的训练者个体和群体中进行的筛查与预防措施,因为猝死者绝大多数有冠心病史。关键是减少危险因素和及时发现前期症状,区别生理性与病理性的变化,平时加强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预防,是完全有可能避免不幸发生的。 (1)物理检查:检查心脏大小、心脏杂音、心律失常、高血压等。(2)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酶、心脏磁振扫描等检查可发现高血脂、糖尿病、心律失常种类、ST-T改变及心脏结构异常等,并配合必要的化验。(3)运动负荷试验、放射性核素检查:可了解心脏灌注或心功能情况。必要时可进行基因检测。(4)重视冠心病危险因素(吸烟、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紧张、水果和蔬菜摄入不足、缺乏运动、过度饮酒、冠心病家族史),慎重安排体能训练,明确体能训练的禁忌与适应症,科学制订运动处方,避免强度大、竞赛激烈、情绪波动大的身体活动。(5)马凡氏综合症(Marfan)患者(眼部病变,骨骼畸形,有家族史)不宜从事竞赛和测试。
4.2.3三级预防:指的是治疗急性心跳骤停以防止发展为运动猝死。主要是提供现场医务监督和建立急救体制(包括重症的抢救治疗),使其及时逆转,挽救生命。在进行长距离体能训练及剧烈竞赛、测试时要有医务人员在场,并准备必要的急救设备。
4.3不断提高体能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
近年来随着“生物-心理-社会”新运动医学模式的建立和体育科学在运动处方及体能研究领域的迅速发展,使得从事警察体能教学训练的教师必须更新理念,补充新知识,学习新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以应对更多的挑战。积极预防运动猝死,体能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是关键因素。目前面临的难点在于:(1)现有科学知识和技术对运动猝死的认知是有限的,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运动猝死无法预知与预防,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工作。例如,平时身体状态良好或从未发生心绞痛者,难有先兆,也可能会出现运动猝死。(2)已知的运动猝死与运动性疾病和极点产生及第二次呼吸等,相互联系,互相区别,具有同表异质特征,体能教师及时的专业判断与应对至关重要;(3)如何准确界定运动中生理性、心理性和病理性变化的边界,实施科学的训练;(4)运动猝死病程短,发病突然,防不胜防。一旦出现,在现场及时抢救和开展心肺复苏术(CPR)是降低猝死率最为有效的措施。研究表明:心搏骤停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术(CPR),成活率为50%;4-6分钟进行CPR,成活率为10%,超过4分钟会出现脑细胞死亡并留有严重的神经后遗症;心搏骤停超过6分钟进行心肺复苏术(CPR),成活率为4%;心搏骤停超过10 分钟进行CPR,成活率很小,获救概率低,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规律。[11]体能教师必须掌握开放气道、叩击心前区、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电击除颤等急救技术,并取得相关资质证书,以便更好履行自己的职责。
4.4将警察体能训练列入风险管理范畴,加强组织管理
风险是指可能出现的威胁或危险,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风险损失等要素构成。风险管理又名危机管理[12],指各社会单位在对其生产、生活中的风险进行识别、估测、评价的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使其中可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件优先处理,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妥善处理风险所致的结果。警察体能训练中的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准确判断是否存在未被发现或认识清楚的严重及潜在的风险,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因为任何运动猝死风险被忽略,就有可能导致个别人生命的终结。其风险管理内涵包括三方面:一是风险的确认,非常清楚的了解到危险所在,一旦发生风险时才能处理得宜,以免手忙脚乱;二是风险的评估,在风险的确认之后,需要对风险的影响程度加以衡量,以分类出危险程序的高低:特别重要的危险因素(如运动猝死)、重要的危险因素、不重要的危险因素等,进行风险跟踪,启动风险定期通告通报程序,时实监控风险状态,从而达到正确的风险评估;三是风险管理方法的选择,包括事故前的管理、事故中的管理、事故后的管理等三种阶段,不论那个阶段,皆可采取规避危险、采用安全防护措施、转移危险、安全监控、动态改进风险措施等策略,来达到正确的风险选择。警察体能训练中风险管理的重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进一步更新观念。警察体能训练中对于风险管理的运用,目前大都停留在意外事件发生之后的处理,然而拥有一整套完整的风险管理计划可以有效控制并降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因此,在警察体能训练过程中,单位组织者、管理者、教师及相关人员均应具备危机处理与风险管理的概念,对于常伴随着运动伤害、运动意外及运动猝死的风险,制订完整的危机处理程序与风险管理计划确有其必要性。就学员而言,以维护其本身健康安全,就组织者、管理者及教师而言,有合理、专业的处理程序与依据。危机处理与风险管理计划或许无法完全规避风险,却能有效控制危机与风险,将可能发生的风险最小化以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2)提供安全的训练环境和有效的医务监督。安全的训练环境和有效的医务监督是防范运动伤害及运动猝死最高守则,因此,建立一套安全训练环境及医务监督的检测模式是责无旁贷的重点。(3)建立医疗救助体系。平时应加强紧急事故及对伤者急救的处理能力,并与附近医院协同建立最快速的医疗救助通道,同时定期演练。(4)运用现代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警察体能训练及活动应利用保险制度转移风险,并不断完善保险政策,以达到降低损失之目的。(5)建立协议书的制度。任何高危性训练及活动,组织者与参与者双方应诚实互相告知可能产生的结果与影响并共同遵守基本规范、规则,设立情况通报通告系统,熟习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对有特异体质或特定疾病者予以注意,区别对待,以免除不必要之责。
参考文献
[1]曲绵域 高云秋 现代运动医学诊疗手册[M]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年:(62-63)
[2]Jack M G.. Exercse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e: Etiology in Apparenthy Healthy Individhals[J]Sport Science Rev,1995,4(2):14
[3]Tofler G H: Stone P H: Macclure M: etal. Analsis of possible Triggers of Acute M 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M C IS study)[J] Am J Cardiol,1990,66:22
[4][5]王琳 王安利 实用运动医务监督[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83-84)
[6] 孟昭琴 运动猝死的预防[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7):789
[7][10]张新宝 运动性猝死的研究及其干预[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4):55-56
[8] Van Campvp. Exercise-related Sudden Death: Cardiovascular Evaluation of Exercisers[J]The Physician and Sport Medicine,1987,16(6):47
[9]仇乃民 体育运动与猝死的关系及其生理学机制[J]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8):160-161
[11]张开滋 猝死诊断防治学[M]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3;152)
[12]董传仪 危机管理学[M]北京 中国传媒出版社2007年:(73)
作者简介:
陈博(1964年~)男,汉族,江苏警官学院警体部、教授,博士;
本文系公安部级理论课题《我国公安民警体能标准改革与重建之研究》(编码:2006C062)子课题
新闻稿件欢迎直接联系:QQ 34004818 微信公众号:cpsjyzb
我要评论
0 条评论
- 还没有人评论过,赶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