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武器装备对反恐处突行动的影响及运用
2012-12-28 10:13:12 作者 : 卢风云 来源 :近年来,在“科技强警”战略指引下,相关部门研制出一批性能优良、功能独特,可用于处突反恐行动的新型武器装备,这些新型武器装备的使用既深化了传统的处置手段,也开拓了新的行动方式,对反恐处突行动有着积极的影响。研究这些新型武器装备对反恐处突行动带来的影响及其运用,对于加强反恐处突力量建设,保持对抗中的科技优势,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野外通信指挥系统的出现,为实现行动中适时指挥协同创造了条件
该系统是移动通信系统的深化和发展,能够在半径30公里范围内,独立实现通信和数字信号传输,可支持数十路数据的同时传递。它克服了目前使用的通信装备-对讲机单向传输、功率偏小、功能单一、性能不稳定等缺陷,增加了语音、图像传输,能够为集中指挥、快速决策提供信息保障,为及时采取行动、调整部署奠定基础。在反恐处突行动中,能够在不同地点实施的共同行动中实现适时指挥、通信和信息保障。近期的反恐处突行动已显现此类装备的必要性。如1997年2月18日,某地在组织抓捕两名严重暴力犯罪团伙重要成员阿某和陈某时,由于二人处在相邻两村,为防止其相互通风报信,决定同时实施抓捕。但行动中由于意外情况无法相互取得联系,也没有及时向上级反映情况的通讯手段,造成了局势失控、无辜群众伤亡的局面。在对阿某抓捕时,由于情况不准,出动力量偏少,也因通讯不畅,无法及时勾通进行行动调整,为保证部署的实现,三名公安干警,冒险闯入屋内进行抓捕(当时屋内十多人),致使对方欺我人少,发动围攻,造成公安人员受伤。
随着野外通信指挥系统的普及和深入应用,其性能不断成熟,价格不断降低,给公安部门在一定地区,尤其是反恐处突形势复杂、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配备和使用提供了可行的条件。该系统基站使用一般的中型面包车即可承载,其终端设备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个性化、小巧化、实用化设计,如与头盔终端图像采集等器材组合能形成初级单兵信息作战系统,这对抓捕建筑物内严重暴力犯罪嫌疑人和设点盘查等行动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指挥员可借助该系统,同时掌握多方面的情况,适时指挥行动和进行部署上的调整。在处置突发事件中,当公共通信系统无法正常使用时,该系统可充当临时通信网的角色。2005年7月7日,英国伦敦发生爆炸后,公共通讯网就发生了在短时间内因用户过多而无法正常通信的情况,对救援行动造成了一定影响,如使用该系统,救援行动将更高效。该系统已实现了与公共通讯网的无缝联接,一旦装备,公安部门应及时与相关单位协调建立应急通信联络方案并进行相关建设,进一步深化终端设备的使用,以保证突发事件和险情出现后,为实施救援行动提供通讯指挥方面的有力支持。装备该系统是提高公安部门反恐处突指挥能力的必然选择,也代表着指挥手段向适时、全面、准确发展的趋势。
二、高科技侦听设备问世,为行动中掌握对手信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当前高科技侦听设备种类繁多,对不同信号的测控水平,已达到超乎非专业人士想象的程度,极大地增强了信息的获取能力。当前从技术资料和工程样品来看,对反恐处突行动有较大帮助的有以下几种。一是警用立体声光纤隔墙耳。它利用先进的光学传感技术,将光传感系统与灵敏的振动传感系统相结合,根据声音信号引起传感膜振动,引起光源变化,然后转变为电信号最终形成声音信号。不需进入室内,只需将此设备附着在混凝土墙、门和窗户上,即可实施监听,获取室内人员的谈话内容和判断人员所处位置。二是隔墙眼。该系统利用人体能产生静电场以及两个极性相反的静电场相互吸引的原理,通过高频窄脉冲扫描来获取被测物的位置和距离,从而确定室内人员的分布情况。当前美国此类设备全重不超过1公斤,可侦察范围可达15米。三是探人雷达。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装备,它根据生命信息(呼吸、体动),采用雷达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独特的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技术,实现隔墙非接触探测,它还配有虚拟场景功能,直接显示人员在室内的所处位置,信息显示更加清晰明了。
以上侦测装备,对处置劫持人质事件、抓捕室内严重暴力犯罪嫌疑人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克服了仅凭目视侦察获取信息的缺点,其基本使用时机有两个。一是在信息收集时。可秘密将此设备,置于需侦察建筑物的外侧,通过侦听谈话,观察建筑物内人员移动,判断其行动企图和人员分布等情况,为制定科学的行动方案奠定基础。如室内有人质,则可能根据人员活动情况加以区分确定。二是在实施攻击时。可使用此类装备判明人员位置,为我确定最佳攻击时机和方式,及时向攻击人员传递信息,实施精确攻击,适时协同,同步指挥,提供有力保障。如能实现上述要求,我方将在行动中保持单向透明,在信息对抗中占有绝对优势。另外,探人雷达,还可用于对山林地的搜索,它能发现潜伏在植被后的人员,这对边境地区,特别是对地形复杂,植被稠密,不便于管理的我国西南边境地区强化监视区域的信息收集,及时控制犯罪嫌疑人的活动将具有极大的帮助。
三、新型非致命武器的出现,为实现行动中有效控制、确保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型非致命武器在当前反恐处突行动中,尤其是处理劫持人质事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体现了执法方式的进步,同时也是执法中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必然要求。目前,根据全国警用装备展览资料显示,较为实用的非致命武器有爆震弹、强光致盲弹、破门枪榴弹等。爆震弹,在爆炸时产生强烈的震波,可将一定范围内的人员瞬间震晕,失去意识,使对手不能继续实施危害行为;强光致盲弹在作用时,可形成强烈的眩光,造成现场人员暂时失明。以上两种非致命武器作用原理独特,都可以在瞬间破坏犯罪分子的危害行动,同时确保了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回顾以往,警方为实现上述目的,多采用狙击射击和人员袭击的方法,这些方法对处置单个人作案成功概率较大,而对团伙作案,行动效果就难以保证。以上产品针对实际运用的需求,也进行了运用方式的改进,如爆震弹和强光致盲弹,既可以用枪榴弹发射器在数百米距离外发射,也可以近距离投掷,可以肯定,具有相同功能的遥控式炸弹等,也将因实践的需求而出现。
武器装备的发展,无可争议地促进了反恐处突行动方式的改变和进步。从反恐处突战斗的主要作战样式看,这些新型武器,将对我行动方式产生如下影响。一是在解救人质时。可以利用与歹徒谈判等接触机会,将爆震弹带入,然后伺机引爆。这样可以弥补狙击射击条件不良时带来的影响,还可以在歹徒可能经过的地点,将爆震弹进行预先布置,然后设法将其诱至适当位置适时引爆,这样做时机较易把握,也可避免击毙带来的不良后果。北京地区2004年6月举行的反恐演习中,在对建筑物内恐怖分子攻击时,就使用了此类武器,效果良好。二是在处置团伙性冲突和劫持事件时。对手在警方到达现场时,可能迅速逃散,影响后续工作。这时,警方可在适当距离、时机向现场发射爆震弹和强光致盲弹,使其无法逃散,现场抓获部分作案人员,为后续取证调查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对于处置团伙劫持事件,以俄罗斯处置2002年10月23日50多名车臣恐怖分子在莫斯科市一家文化宫劫持了近千名人质为例,当时人质被集中在剧场中间,恐怖分子分别把守在建筑物出口等处,处在防止人质外逃和阻挡外部人员突入的有利位置上,俄方使用了化学非致命武器进行攻击,造成了100多名人质的死亡,其中部分人员的伤亡是化学药剂所致。而如果使用爆震弹对人质群外围进行攻击,使用强光致盲弹对人质进行掩护,伤亡可能较少。当然,战法的成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完成,以上提出的应用方式,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尤其,对具体的装备性能,还缺乏确切的数据,更需要一线的同志,在实战中不断摸索总结。
四、集成监控系统的推广运用,为提高反恐处突行动反应能力提供了情报保障
集成监控系统,是整合先进平台承载技术与先进图像处理技术的成果,也是当前提高反恐处突能力的必由之路。对于这点已成为不言而喻的共识,在反恐处突行动中,当前急需加强的是事前的信息收集和研判,如果能够做到先期发现,预先准备,就能为主动出击和快速反应提供有力保证,这对于减少恐怖事件和突发事件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挫败恐怖分子制造社会恐慌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各地公安部门多已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如浙江省某地,就在重点区域,安装了监控探头,曾根据一名男子从银行中跑出的可疑现象,及时通知附近警力将其抓获,使当事人极为满意的是,银行还未报案,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又如在某地公共场所,安装了图像监视系统,曾根据人员聚集情况,及时化解了多次非法集会,避免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监控系统对处置突发事件的积极作用,也为我们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加强反恐处突中的快速反应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
目前,监控系统在诸多领域得到普遍运用,这对保护重要部门的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公安部门应将监控系统的应用继续加以深化。一是在重点的人群聚集场所建立监控系统,如车站、农贸市场和治安任务较重的地区,以打击团伙性犯罪,如群殴、抢劫等。目前,监控系统的平台技术、遥制技术和视频模糊图像处理技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具备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的基础。如空中平台可采用系留式飞艇,它是一种浮空飞行器,依靠多功能缆绳实现在空中定点停留,可广泛应用于监视及城市交通管理等。二是应以片区派出所为单位,整合辖区内各独立的监控系统。这样可以加大适时监控区域,实现治安信息的及时流通和采集,为反恐处突奠定基础。尽管使用监控系统为反恐处突带来诸多方便,但成本相对较高,短期内普及难度较大,因此,应集中必要的物力财力,加强重点地区监控系统的建设。
恩格思曾在分析普法战争后,讲过一句名言:“当新装备应用到战争中时,作战方式将不以指挥官的意志而改变。”同样,这些新型武器装备的使用,不仅增添了处置手段,也必将会对公安部门反恐处突行动的组织和决策带来深远影响,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去顺应新型武器装备对反恐处突行动带来的变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方法以提高执法能力。同时,由于高科技技术普及速度较快,我们应在科技强警的同时,加强手段运用的保密工作,处理好新闻宣传等工作中的保密问题,最大程度地保持手段的领先性,进一步节约行动成本。
作者简介:
卢风云(1976-~〕男,河北廊坊武警学院边防系战术教研室军事学硕士
新闻稿件欢迎直接联系:QQ 34004818 微信公众号:cpsjyzb
我要评论
0 条评论
- 还没有人评论过,赶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