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系统10分钟确认受助人身份
2017-07-05 10:37:21 来源 : 人民网上海站中国国际警用装备网讯:近年来,上海市救助管理站每年救助各类身份信息不明的疑难受助人员近千名。据了解,前几年这些疑难受助人员由家属领回、流出地民政部门接回或护送返乡的比率约为70%至80%。但近几年,上海市救助管理站通过充分运用人脸识别、DNA比对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甄别寻亲工作的成功率达到了95%以上,让更多的“走失者”顺利归家。
“人脸识别”快速识别身份
昨日上午,公安部门的民警在巡逻时发现了一位走失的老人。发现老人后,他们试图询问老人的姓名和家庭住址,但老人并没有回答他。无奈之下,巡逻的民警将这位老人送到了上海市救助管理站,和他们交接的是上海市救助管理站社会工作科副科长倪杰。
倪杰看到老人的第一眼,就觉得有点眼熟。他猜测这位老人之前可能因为“走失”来过救助站,同时,赶紧让工作人员进入“上海市救助人员图像甄别比对系统”进行查找。果不其然,在图像甄别比对系统中,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很快就找到了几张和老人面容相似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和他的相似度接近90%。通过这个系统记录的相关信息,工作人员联系到了走失老人的家属,确认好情况后,等待家属过来接人。
倪杰告诉记者:“通过人脸比对,我们发现这位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已经是第四次走失了。整个图像甄别寻亲的过程只花了十分钟左右,而如果是采用传统的人工比对方法进行资料查找,至少也需要半个多小时,如果是不太面熟的,花费的时间还需更长。‘救助人员图像甄别比对系统’ 于2015年6月开始试运行,2016年6月份开始正式运行,目前该系统已经收录了24000多条走失者的信息。”
不过,通过这个系统目前只能查找到记录过走失信息的人员资料,如果是第一次走失则无法立即找到相关信息。
借助网络精准推送信息
近几年,互联网快速发展,救助人员也通过“互联网+”找到了一个高速有效的寻亲方法。
2017年2月3日,上海救助管理站救助了一位失语老人,工作人员在和老人沟通的过程中,发现老人似乎听得懂上海方言。同时,他们在进行安全检查时,发现老人的随身物品中有一张上海交通卡。随后,工作人员立即致电上海公共交通卡股份有限公司,请求查询这张交通卡的使用信息。查询结果显示,该卡的乘车记录遍布杨浦区、浦东川沙地区和浦东南汇地区,最近一次的使用记录是1月31日从轨道16号线野生动物园站上车到11号线康新公路站下车。
根据这些信息,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通过“互联网+寻亲”的方法,通过网络媒体发布了寻亲启示,并根据老人交通卡乘车信息,在其最近出现地周边10公里范围内进行推送。信息发布仅40分钟,走失老人的家属就看到了寻亲启示,并迅速联系相关工作人员,顺利接回了老人。
上海市救助管理站副调研员兼社会工作科科长康清萍介绍说:“每个走失者的情况都不相同,救助工作需要多管齐下、同时开展,尤其是针对这些疑难受助人员时。为了规范救助管理甄别工作,我们制定了《上海市救助管理站受助人员甄别工作规定》,对入站无法确认身份的流浪乞讨人员,规定在24小时内推送到全国救助寻亲网开展寻亲; 与网络媒体建立了常态化寻亲合作机制,通过弹窗技术向受助人员疑似走失地、户籍地等特定区域精准推送,及时发布寻亲启示;与公安部门建立甄别查询机制,7个工作日内仍无法确认身份的,必须采集DNA血样,送公安部门进行比对,并持续跟踪比对结果。”
新闻稿件欢迎直接联系:QQ 34004818 微信公众号:cpsjyzb
我要评论
0 条评论
- 还没有人评论过,赶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