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警务闪耀上海
2019-03-01 10:38:48 作者 : 孔大为 吴艺 来源 : 人民公安警用装备网讯: 近日零点公司公布最新调查数据:2018年度上海公众安全感和对公安工作满意度指数较2017年再度提升,这一反映上海城市安全状况的指数在超过80分的高位上已连续6年持续提升,创下历史新高。
不仅如此,据统计,2018年,上海全市报警类110同比下降18.2%,违法犯罪案件接报数同比下降20.8%,连续4年保持命案全破,火灾起数同比下降10.7%,道路交通事故数同比下降11.6%……
对于在上海生活的人们,管理越来越“无感”,相反,安全越来越“有感”。
管理“无感”:12秒过高速安检
今年元旦,从外地游玩归来的市民庄先生开车经过G15沈海高速公路(沪浙)检查站时,被引导至旁边的安检区——语音提醒让他抬起头目视前方,摇下后车窗让后排乘员露出面容,停留12秒,抬杆自动抬起放行。
“这就安检完了?”过去道口安检,需要人们下车,查验证件、询问信息、检查行李、警犬嗅探、车底检查,平均需要5分钟,有时甚至需要10分钟。假日归途,往来沪杭两地车辆络绎不绝,但道路始终畅通,庄先生感叹:“这才是上海的服务、上海的速度!智慧化让上海管理犹如绣花般精细。”
用智能技术设备满足市民需求,提供更多的方便和安全,正是上海“智慧公安”建设的初衷。
上海市公安局金山分局科技科科长陈洁是这套智能安检系统的创意人,“当时,我看着手上的智能手机,心里琢磨:科技已经发展到这一步了,我们的城市安全管理为什么不能也智能起来?让科技为老百姓提供方便、为民警减负,就是‘智慧公安’建设要解决的问题。”
陈洁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传统检查站存在“安检难度高、耗费时间长、群众体验差”等瓶颈问题。能不能开发出道口的“无感安检”?在陈洁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这套系统诞生了,并被命名为“FISH”——分别取自“快速”(Fast)、“智能”(Intelligence)、“安全”(Security)、“和谐”(Harmony)四个英语单词的首字母。
如今,入境车辆经过前端收费站时,系统快速对车辆号牌进行比对,实现对被盗、布控等车辆的实时报警,并采集比对车内前排司乘人员图像,实现对人员的前端初步过滤。车辆进入检查站安检区域内的“智能安检车位”,不同方位安装的5个智能探头,分别对车牌、驾驶人及乘客快速识别比对——这也是全市首个实现前后排乘客同时比对的系统。一旦发现异常,系统立即报警,前方拦截触杆1秒内即可挡住嫌疑车辆去路。
道口日均通行车辆2万辆,近七成是小型车。过去,四条小型车辆安检车道至少要安排四名民警、四名辅警和一名机动民警,24小时连轴检查才能安检约1000辆车。现在只需要一名警力,但日均安检车辆、人员分别同比提升了409%和203%。释放出的警力得以加强对大型车辆和重点车辆的检查——2018年3月22日系统投入运行以来,已有23名在逃人员在道口落网。
“无感”管理带来安全高效
安全、有序、宽松、尊严、高效……2018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上海公安智慧安保模式——“智慧公安”终端系统+延伸服务,用“绣花般”精细管理将城市治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去年进博会的安检模式让很多人印象深刻:全程无停留通过安检仪器,排队时间大大短于普通安检。
这种名为“无停留太赫兹智能安检”的设备,对人体发出的远红外波进行分析,安检过程无感知、无辐射,便捷高效,给很多参会者留下深刻印象。
首届进博会结束后,“太赫兹”已悄然进驻上海轨道交通站点,为轨道交通安检服务。不仅如此,“交通智能信号灯”“卡口查控一体化”“客流热力图监测”……类似的“无感”式安全管理,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民生活中。在专业人士看来,给予居民有尊严的安全保障,是对标全球卓越城市的上海发展的方向。
智能设备要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如何科学运用。最近,市民王先生发现自己每天上下班必经的九江路、湖北路通行速度快了。很少有人知道,信号灯时长“微调”方案,竟是信号灯系统自行完成的。
据介绍,“智慧公安”建设中,上海交警部门开发了“智能交通安全管理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新技术和云计算平台为基础,依托机器深度智能学习,结合现有的信号灯系统,实现了“信号配时优化、交通组织优化、设备智能运维、事件自动推送”四大功能。尤其是通过云计算研判交通拥堵成因,然后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给出交通组织优化方案,令人惊叹。依托智能设备对各类数据融合智能计算,系统已即时生成信号配时方案8480余次。
不过,这些方案仍需人工审核后方可实施。智能交通灯系统在多年前引入中国时曾一度“水土不服”:高频发生的行人、非机动车违法容易使数据失真,反而形成错误方案。“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需要智能化管理,也需要科学化管理。”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路政设施处路政科副科长张汐说,对智能设备深度学习的同时,大量警力得以投入交通执法管理,这是交通管理的“良性循环”。
“人机互动”转变安全管理模式
市民安全感、满意度来自哪里?不仅是打击破案,更是防患未然。去年11月,两个赌博欠债的男子相约到上海打劫金店。谁知飞机抵沪还在“筹备”行动,上海警方已经预警到一起严重暴力犯罪即将上演,两人束手就擒。
大数据的碰撞,让预谋中的犯罪也无所遁形。这是科技的力量,也是“绣花”的手段。借力智慧公安,上海的公共安全管理,正从应急处置为主转向以风险管控为主,推动城市向着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迈进。
2018年12月21日夜,奉贤区发生一起命案,现场看起来像是因家庭纠纷引发的悲剧,周边群众的证词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然而随着生物信息、现场痕迹按规范采集比对,“隐形”凶手的行踪当晚就浮出水面,第二天就被抓获归案。嫌疑人承认,因利益纠葛作案并伪造现场。
这是2018年上海最后一起命案,随着案件迅速侦破,上海命案破案率稳稳地维持在100%。这也是上海连续第4年实现命案必破。依托刑事技术手段和成熟的破案机制,去年发生在上海的命案绝大多数3天内即告破,仅2起案件因追逃嫌疑人超过这一期限。
事实上,自2009年起上海命案破案率就保持在96%以上的高位,2015年至今已连续实现100%快侦全破,去年全市公安还侦破了16起命案积案,上海命案立案数已连续13年保持下降。
命案必破,也给其他案件侦破带来启示。去年6月,上海警方提出“抢案必破”理念。通过与命案一样的处置预案,全警动员、整合资源、创新举措,持续加大“两抢”案件打击力度,成功实现去年6月以来“抢案全破”的目标。
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二支队政委薛勇透露,在打击最影响市民安全感满意度的入室盗窃犯罪上,警方也下了大力气,去年相关案件接报数大幅下降41.2%。今年警方将依托“智慧公安”建设,整合侦查资源、创新侦查技术,继续加大入室盗窃打击力度。
从打击破案到源头遏制案发,上海的安全管理模式正在转变。
去年12月18日21时46分,有人报警称杨浦区隆昌路一家酒店门口有人打架。延吉新村派出所当班巡逻警长许佩琪和民警姚健强立即赶赴现场,派出所内综合指挥室的图像监控探头同步对现场实时观察。
当屏幕里从一开始两三人打架到陆续有人聚集时,综合指挥室负责人员立即通知另一组巡逻警力和值班警力赶赴现场支援,同时上报杨浦公安分局指挥中心呼叫分局特种机动队车组增援……一起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冲突得以平息,抓捕嫌疑人、查询身份信息、现场取证等多项工作同步完成。
“人机互动”正成为上海治安管理的一项机制。监控值守人员与街面执勤力量协作联动,从发现警情到快速反应效率明显提升,还能增强“事前预警、事中联动和事后回放”打击违法犯罪能力。合理规划的“视频巡逻”与“实兵巡逻”勤务布局,也构建起立体化巡逻防控体系。
“精细管理”给群众满满的获得感
“这个小区不行!”今年75岁的市民徐海华2016年元旦搬进普陀区白丽地区阳光水岸苑小区时,三天两头就打电话给儿子抱怨。连邻居也说:“你怎么把房子买到这里?”
也不怪徐先生和邻居们满腹牢骚。彼时的阳光水岸苑,地处宝山、嘉定、普陀3区交界处,技防设施不到位,日常管理有漏洞,盗“三车”案件平均两天就发生一起,最多一次小区四五辆电瓶车被盗。一起入室盗窃案,案值高达50万元,创了白丽派出所的纪录。
痛定思痛。2017年,通过社区民警和首届业委会的大力推动,超过80%的业主同意动用商业住宅专用维修基金,投入120万元改造小区智能化安防设施。
如今步入小区,人车分流而行,双向高清视频和车牌识别系统记录相关信息,智能识别设备安装在居民必经的公共区域,所有楼宇配备智能门禁系统。2017年10月改造以来,小区入室盗窃等可防性侵财类案件实现“零发案”。
如果说这些小区的智能设备是敏锐的“神经元”用以获得信息,那么街镇层面搭建的综合管理平台就是“社区大脑”。19时52分,周浦镇城运中心大屏幕上跳出一条信息:瓦屑社区居民陆先生车位被占,拨打110求助挪车。随信息而来的还有占用车位车辆的车牌号码、车主姓名及联系方式。19时58分,工作人员联系到车主,问题解决。
挪车求助110报警,周浦镇一天能接上百个。过去民警逢警必出,一来一回至少半小时,牵扯大量警力。随着城运中心投入使用,这样的求助类报警处理流程有了变化:110接报后,查询车主信息,一并转交至城运中心,由工作人员联系车主、物业等相关方面进行解决。
“吸引居民支持智慧小区建设,‘获得感’很重要。”白丽派出所社区民警方国庆记得,阳光水岸苑小区改造之初,居民提了很多问题——装了门禁,买菜不方便!物业立即准备了小推车。下雨怎么办?大门处常备4把雨伞,还采购了一部轮椅车。“‘细枝末节’的问题,是考验我们为居民办事的诚意和决心,也是‘大’上海所应具备的精细。”
新闻稿件欢迎直接联系:QQ 34004818 微信公众号:cpsjyzb
我要评论
0 条评论
- 还没有人评论过,赶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