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捂就晕”的药物真的存在吗
2021-03-22 11:09:54 作者 : 王雪莹 丁林 陈炫之 来源 : 科普中央厨房警用装备网讯: “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杨志口里只是叫苦,软了身体,挣扎不起。十五个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都把这金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得的。”
——明 ·施耐庵《水浒传》
一谈到“迷药”,很多人首先想起的大概就是类似《水浒传》里英雄好汉被“蒙汗药”放倒的场景。
而在武侠小说作品中,比《水浒传》“一碗倒”更加夸张的情节还有很多。《倚天屠龙记》中令中原武林瞬间瘫痪的“十香软筋散”,或者《天龙八部》中挥一挥就能放倒一片的“悲酥清风”,都是让人望而生畏的强力迷药。
以上这些都是文学演绎,但正史中也有过关于迷药的记载。根据《旧唐书》,安禄山就曾“宴设酒中着莨菪子,预掘一坑,待其(契丹军)昏醉,斩首埋之”,敌将因为吃了迷药,甚至到最后一命呜呼“皆不觉死”。
古代麻醉类药物是否果真如此“上头”,已经难以考据。到了麻醉医学得到发展的今天,是否已经出现了类似的强力迷药?
在今年初“佛山女孩被害,因七氟烷中毒死亡”被曝光后,微博大V“妇产科的陈大夫”不惜“以身试险”,在镜头前用疑似沾有七氟烷的毛巾捂住自己,试图证明七氟烷确实能做到“一捂就晕”。
视频中,“陈大夫”用沾满七氟烷的毛巾捂住口鼻后,从意识清晰到失去知觉,全程用时约一分多钟。她本人认为,自己晕倒的时间“非常短,已经可以用‘一捂即晕’来形容了。”
她还强调,自己在演示中使用的七氟烷已经过期将近两年,浓度会比正常药品更低。”而不法分子非法使用迷药时捂嘴的力度通常都会很大,会导致受害者“被迫吸入的浓度更高”“使人晕倒得更快”。医生以身试药展示七氟烷效力的行为,一时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争议。(目前该大V已删除“试药”视频,并就其不良示范效应发布声明致歉)
挥发性麻醉药真能“一捂即晕”?
理解七氟烷的作用前,首先需要先弄清一个问题:“迷药”到底是什么?
其实,“迷药”“蒙汗药”这些都是民间称呼。根据公众所理解的“迷药”药理作用来看,所谓迷药在医学上包含了麻醉药品和精神类药品,而这两类药物的共性则是通过作用于神经中枢,使机体暂时、可逆性失去知觉和痛觉。
麻醉药根据其作用范围又可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小说《水浒传》中描绘的手脚动弹不得、但意识非常清醒的状态,更像是被“局麻”了。
那么,让人“一捂即晕”的强力麻醉药存在吗?
“这有点儿太玄乎了。”北京积水潭医院麻醉科医生冯磊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就算是七氟烷这种临床上普遍使用的麻醉类药物,也需要特定的操作条件(比如挥发罐),不然很难达到老百姓认为的那种‘一闻就晕,一晕就晕好久’。”
七氟烷自1996年获批进入国内市场至今,早已成为临床中普遍使用的麻醉、镇静类药物。在常温环境下,七氟烷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临床中通常以挥发气体的形式发挥药效。
相比于传统的麻醉药,七氟烷作为气体麻醉剂有很多突出的优点,举例来说,它的麻醉诱导时间更短,麻醉起效得更快,麻醉深度更易控。此外,七氟烷通过正常呼吸即可迅速排出,患者苏醒既快又平稳,因此安全性也比较高。
正如冯磊医生所说,临床中应用七氟烷进行麻醉,通常需要配备专门的挥发装置,并且要参照患者的体重对剂量、温度、压强等一系列参数进行调整之后,才能达到安全麻醉的要求。
“使用七氟烷让人的意识消失,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首先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浓度,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吸入时间。”哈医大二院麻醉科主治医生杨旺在采访中向记者介绍道。
原来,七氟烷虽是临床上应用最广的麻醉药之一,但其使用也并非 “一捂”那么简单。在临床使用中,医生通常会采用“潮气量法”或“肺活量法”进行吸入诱导,正常的成年人在诱导麻醉阶段,佩戴呼吸罩吸入七氟烷的浓度在5%-8%,约2分钟左右即会进入外科麻醉所需的无意识状态,但要在术中维持这种状态,患者还需依靠麻醉机来保持吸入状态。
“因为七氟烷很易挥发,所以除了麻醉机这样源源不断提供麻醉剂的密闭通气回路之外,日常生活中的多数情况是很难维持一定浓度、一定时间七氟烷吸入的,‘一吸就晕’的确不太可能。”杨旺判断。“况且七氟烷虽然没有刺激性气味,但它还是有一种特殊气味的,正常人一闻到就会意识到(不对劲)。”
人们常在电影中见到的一些使用迷药的桥段,譬如将乙醚液体倒在手帕上迷晕被害者,在实际生活中的可操作性也是小之又小。
“乙醚虽然是历史上最早使用的麻醉药物之一,但现在绝大多数地方都不用它了——用乙醚来麻醉所需要的时间特别长,还有很刺激性的味道。”杨旺告诫广大公众,乙醚作为迷药虽然不靠谱,但我们对其危险性还是应该格外警惕:“乙醚非常易燃易爆,遇到明火或是过热物体都会发生燃烧甚至爆炸,所以千万不要随便乱用。”
其实,尽管传闻层出不穷,但“一闻即倒”式迷药确实是不存在的。
“如果真有几秒钟就能让人意识消失的麻醉药,肯定会轰动整个麻醉界。”杨旺略带无奈地说。她指出,从理化性质和药理学角度分析,目前所有的吸入麻醉药物均不可能达到几秒钟内使人意识消失的可能。未来这种“超强吸入麻醉药” 是否会出现?杨旺表示,其可能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错用麻醉药可威胁生命
其实,相比于吸入麻醉剂,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的见效速度,才有可能达到大众所理解的“一用即倒”。
“临床中的麻醉诱导,成年人多数会通过静脉血管输注,输液这种方式给麻醉剂。而大家在影视剧里经常看到那种(手术前)戴上面罩吸入的,其实并不是气体麻醉药而是氧气。”冯磊解释说:“而像小孩子这种不太容易配合医生(的患者),打吊瓶可能比较麻烦,用七氟烷这种吸入式的气体麻醉剂就会比较方便。”
此外,如果一些成年人在术前恐慌、不安,医生也会将七氟烷气体与静脉麻醉药物搭配使用,利用“静吸复合”的麻醉方式,帮助成年患者不知不觉地平稳度过麻醉诱导期。
虽然七氟烷是最常见的医用麻醉药品之一,但如果不能通过专业仪器控制其浓度,很容易造成明显的呼吸困难。与此同时,七氟烷还具有松弛肌肉的副作用,容易导致患者舌根后坠引发呼吸道梗阻,致人窒息,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麻醉前约6~8小时,我们是会要求患者禁食的,因为胃内未消化的食物在人意识消失后可能会反流,误入气管和肺内,严重时是会导致窒息死亡的。”杨旺说。她还强调:“用药过量还有可能影响呼吸和循环,如果被麻醉者还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这种疾病,则可能威胁生命。”
除了七氟烷外,三唑仑、γ-羟基丁酸这些常出现在犯罪案件中的麻醉药也有同样的问题。
在犯罪事件中,受害者面对迷药威胁时,是否可能自救成功?杨旺坦言:“如果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了镇静催眠药,或是被强制注射了一、二类精神药品,这时候人真的是难以自救的。自救的最基本前提是意识清醒。”
常见于犯罪的口服麻醉药更应该警觉
近年来,“迷药”一词出现在各类犯罪案件中的频率有抬头趋势。曾有媒体对已公开的案件进行过统计,2006~2019年期间有共187名受害者因迷药而遭到性侵,2014年后迷奸案的报案数量更有激增的势头。
犯罪案件中出现的迷药种类虽多,但其本质都离不开镇静催眠、抑制中枢神经的作用,譬如臭名昭着的“约会强暴药”氟硝西泮、“听话水”γ-羟基丁酸和三唑仑,都属于管控级的国家一二类精神药品,除了出于正规医疗用途的使用情形,这些药物均被视为新型毒品。
相比于人们害怕的“一闻就倒”,反倒是口服摄入上述药物的危险更应引起公众的警觉:在多数迷奸案中,不法分子都是将迷药掺入酒水、食品甚至是香烟中,让受害人“中招”。
“佛山女孩”案件中,被害人体内检测出了“七氟烷残余”。对此,南京江宁区警察、网络博主@江宁婆婆 分析认为,七氟烷在这些迷奸案中起到的作用可能是“中继麻醉剂”,即被害人通过口服(七氟烷)被迷晕后,在快苏醒之际又被下了药。
理论上,我国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有比较严格的管控:2005年8月国务院曾颁布《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要求自11月1日开始加强监管,以往在普通药店都能随便买的麻醉药和一类精神药品,不仅不能在普通药店零售,即便是在医疗机构中,也只有考核合格且取得了专门处方资格的执业医师才能开具相关处方、使用相关药品。
相关管控虽严,但七氟烷等不在管控范围内的药品形成了棘手的灰色地带。
“七氟烷虽然是麻醉中常见的药物之一,但它并不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名录中,不适用《条例》管理。”北京市协和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赵晶向记者解释。
七氟烷是不是“漏网之鱼”?此前有专家分析指出,适用《条例》的药品,通常要具有耐受性,即长期使用会让人产生身体依赖和精神依赖,七氟烷则不会。
“以身试药”陈大夫,在其家中的七氟烷来源受到质疑后,也公开表示“它本来就不是红处方”,宣称自己购买七氟烷的渠道绝对正规:“我有医师处方,而且是在正规网上药店买的,我有告知用途,就给我开了”。
而在赵晶看来,尽管购买七氟烷并不违法,从公众在该话题上的热议也能看出很多问题。“我认为这是管理上的漏洞。各方需要更加科学严谨地设立管理制度。”她说:“从安全来看,我们也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食物和饮料,尤其是在一些娱乐场所,要提高警惕。”
采访专家:
杨旺(哈尔滨医科大学二院麻醉科主治医生)
冯磊(北京积水潭医院麻醉科医生)
赵晶(北京市协和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新闻稿件欢迎直接联系:QQ 34004818 微信公众号:cpsjyzb
我要评论
0 条评论
- 还没有人评论过,赶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