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深入推进公安民警心理服务工作
2013-04-09 09:04:48 作者 : 常艳娥 焦杨 来源 : CPS警装网当前错综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和日益繁重艰巨的公安保卫任务,对公安民警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公安部高度重视公安民警心理健康保护工作,下发了一系列文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全国各地公安机关根据公安部的要求,都成立专门心理工作机构。我省对公安民警心理服务工作也十分重视,在厅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我省于2009年11月成立了“湖南省公安民警心理服务中心”,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公安民警心理服务工作的意见》(湘公通[144],以下简称《意见》)。两年来,我省公安民警心理服务工作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把关爱民警心理健康、增强民警心理素质作为从优待警的务实之举和鼓舞士气的警心工程狠抓落实,公安民警心理服务工作得以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
一、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凸显公安民警心理服务工作以警为本特色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以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为导向,我省公安民警心理服务工作强调服务特色,以提升民警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民警心理发展作为心理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注重平等和尊重。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公安民警心理服务工作不把来访民警定位于“问题民警”,认为大多数民警心理是健康的、积极的;不把工作的重心聚焦于少数“问题民警”及如何消除阻抗进入其内心以帮助其消除心理问题,而是着眼于全体民警(包括辅警和民警家属)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心理服务专业人员和民警之间的关系,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医生和病人、上级与下级的关系,而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心理服务的工作方式也不是上对下的教育、指导、教化,而是以尊重、热情、平等的态度开展系列服务活动,实践以警为本、心理育警理念。“服务”这一理念,在我省四级公安民警心理服务工作网络的冠名上(省、市公安民警心理服务中心、县公安民警心理服务站、基层所(队)心理服务联络点)也可略见一斑。
二是注重民警的主体能动性。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心理服务工作的双方,即心理服务专业人员和民警,他们都既是有潜能的主体,又是接受影响的客体。这种主客体关系观有利于充分调动心理服务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促进二者的健康相长。一方面,心理服务工作者的积极心理学取向,会促使他发挥积极的功能和积极的体验,促进自身幸福感,并在有意无意中把自身的积极心理传递给服务对象,对民警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心理服务工作者会围绕民警的积极心理品质,充分尊重民警的主体地位,建构服务内容、设计活动形式,创造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引导民警乐于参与到心理服务活动中。 比如,心理教育中,既讲解心理学原理,更将重点放在如何保持阳光心态上,着重介绍心理管理策略,注重现场讨论、互动和实时体验操作,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省心理服务网站“心情故事”栏目,鼓励民警以文抒情,抒写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人、事、物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生活体验、心灵感悟等,在广大基层民警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反响热烈,民警的自我觉察意识和探索自身心理变化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激发了职业自豪感和幸福感。
二、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整合公安民警心理服务工作目标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指出,积极心理学是将“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的自我实现的科学”。 在积极心理学这一理念下,我省公安民警心理服务工作以一种宽泛的视野整合各种要素,把心理服务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对不同层次的心理服务工作目标进行整合。
一级目标:面向全体民警,注重民警个体和警队群体积极心理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在个体层面,大多数民警的心理是健康的、阳光的,心理服务工作关注民警个体对过去良好状态的体验,正在经历的知足、满意、幸福感等主观感受,对未来的乐观和充满希望等,并注重挖掘民警个体积极的自我概念、成长动机、爱、勇气、创造等积极品质和潜能,努力创造有利的环境使这些积极的个性特征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不断增进生活幸福感。在群体水平上,包括培养民警的使命感、责任感,确立清晰的警察角色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锻造过硬的警察职业心理素质。这一工作理念在今年三月份全省公安民警心理健康讲课比赛各位选手的参赛课题中,就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比如《警察心理健康的阳光思维及其实战运用》、《警察人际沟通》、《关爱自己 关爱他人》、《和孩子一起成长》、《你可以选择幸福》等。我们在《意见》中将这一目标概括为“……在公安机关内外形成重视民警心理素质、维护民警心理健康的浓厚氛围和工作格局,确保公安民警始终保持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圆满完成公安工作任务提供有力保证。”我省公安民警心理服务工作机构之所以没有沿用通常“心理健康中心”的提法,也正是为了关注民警更高层次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防止心理服务工作在低层次的预防和消除心理问题的目标上徘徊。
二级目标:帮助民警走出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009年,我们对全省公安民警承受压力状况的调查表明,有17.4%的人自感有心理障碍,3.7%的人有过自杀的念头。2010年我省公安民警工作倦怠的调查发现,84%的民警表现出程度不等的工作倦怠,其中重度倦怠占18%。因此,帮助民警走出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必然也是公安民警心理服务工作题中应有之义。在实际工作中,为把好公安院校招生、新警招录心理素质关,从源头上加强心理问题的防控,设立了心理选拔环节;各市、县定期或不定期对民警心理状况进行了评估,及时识别重点人群,加强跟踪干预;心理健康 教育经常化,帮助民警了解警察在工作、学习、交往和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原因及调适方法,做好“预防接种”工作,提高心理免疫力;针对已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民警,开展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帮助民警走出心理困境,恢复心理健康。即使是针对民警的消极心理,也没有只偏重于病态心理的消除,漠视民警的自愈能力,而是强调民警自身的积极潜能和自愈能力,防止出现心理服务工作本末倒置,削弱心理服务功效的现象。
三、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建构“三位一体”公安民警心理服务工作体系
2008年,公安部在全国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心理训练、咨询服务和危机干预“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2009年下发的《公安民警心理健康中心建设指导意见》中,正式明确了这一工作体系架构。根据公安部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工作整体布局,我省对这一工作体系进行了拓展,在心理训练这一层次增加了心理教育内容,形成了我省公安民警心理教育与训练、咨询服务和危机干预“三位一体”心理服务工作体系。
一是心理教育与训练。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要求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我省公安民警心理服务工作着眼于全体民警,以心理教育与训练为龙头,增进民警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民警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开发民警心理潜能。目前,全省各市州都将心理教育与训练纳入了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培训对象设置了1-4天的课时,采用课堂讲授、远程教学、巡回服务、网站、短信平台、心理沙龙等多种形式,系统、全面地普及心理知识,开展心理训练。今年,我省公安民警心理服务工作的主题是“心理服务进全警”,各级公安机关领导高度重视,省、市、县、基层所(队)四级工作网络、3370多名专兼职心理服务工作者全身心投入这一主题活动,通过“十个一”(一场心理赛课、一轮心理巡回服务、一本指导手册(《公安民警心理服务工作100问》、一篇心情故事征文、一次心理服务工作推进会、一个网络互动平台、一组心理服务短信、一次心理行为训练、一本心理学读物、一部心理电影)等各种不同形式,积极开展心理知识普及教育,因地制宜开展室内、室外心理训练,提高民警心理素质和心理防护能力。基层民警纷纷反映,心理教育和训练,增强了压弹力,挑战了自我,激发了潜能,也感受了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体验深刻,受益匪浅。
二是咨询服务。咨询服务一方面是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民警,即所谓问题性咨询或障碍性咨询,属于事后的补救工作,有人形象地比喻为消防工作或心理垃圾处理站。另一方面是发展性咨询,比如,帮助民警认识自我,了解自己个性特征的咨询;针对民警人格特点和不同人生发展阶段,帮助民警确立自我发展方向的成长咨询;指导民警如何发挥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并与社会价值统一的成功咨询等等。目前,我省自省中心到各市(州)心理服务中心、县级心理服务站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或心理放松室,有的市中心开通了热线电话,一些市局心理网站还可以为民警提供邮件咨询服务。通过面对面的交谈、线对线的交流、键对键的沟通等多种形式,为民警个体和团体提供专业咨询与辅导。
三是危机干预。去年,省厅下发了《湖南省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总体预案》,各市(州)心理服务中心和县级心理服务站根据《总体预案》要求,制定了相应的危机干预办法。其主要工作内容,一方面是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普查,及时识别重点人群;另一方面,针对遭遇黄色、橙色、红色心理危机事件的民警,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干预过程不仅仅只是对民警心理功能的损害和缺陷的修复和弥补,同样也强调挖掘患病民警自身的积极潜能和力量。
四、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彰显公安工作协同配合整体效能
一是将心理服务工作融入公安工作,以实战促实效。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下,公安民警心理服务工作与公安其他工作的关系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整合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省公安厅副厅长、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杜亚玲同志指出,要“把心理服务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与公安的中心工作、专项工作结合起来。”我省公安民警心理服务工作在服务战时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现实公安工作等方面,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如有针对窗口民警、巡特警等不同警种的心理训练,也有针对援疆特警、专案组民警等执行急 难险重任务民警的心理辅导,还有对伤残民警、遇袭民警、受处分民警、离岗培训民警等遭遇挫折民警的心理抚慰,也在处理群众自杀事件中协同配合其他部门化解危机,在公安重大赛事中心理服务工作充分展现了心理服务工作的实战效能,比如,今年10月19日至27日在武汉举行的全国公安系统警务实战教官技能比武,心理服务全程跟进, 为我省代表队跻身全前十强发挥了重要作用,参赛队员由衷地感叹:“心理学真是一门科学”、“心理学真有用”。
二是综合施策,为公安民警心理心理成长和发展提供坚强支持和保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各项公安工作都蕴含着深厚的心理资源,心理服务工作要实现以人为本、服务民警的功能,不是单靠其本身就可以完成的,只有营造积极的环境,从职业保障、工作制度、家庭系统、社会支持等方面有机融合,才能获得充盈的资源和丰富的内容,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和深入的推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正如省人大副主任、省政法委书记李江同志指出的:“解决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从营造公正健康的警营环境、关心民警的切身利益、正确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及时的心理疏导等方面综合治理”。比如,改善民警工作环境和条件,落实福利待遇、休假、体检、医疗保险等从优待警各项政策和措施,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行政管理机制,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选人用人,指导民警规划职业生涯,开展丰富多彩的警营文化活动,搭建与民警家庭的沟通平台,全方位营造正面舆论环境,等等。公安内部各部门通力协作,家庭与社会合力支持,使民警能够从内部和外部获得积极心理力量,激发工作热情和进取心,强化职业认同感、自我效能感和价值感,增强警队凝聚力和战斗力。
参考文献:
(1)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1
(2)张振声.警察积极心理健康.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9
(3)[美]Alan Carr着.郑雪等译校.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4)谢爱武.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探求.2011年第1期
作者简介:
常艳娥(1965年11月-)女,湖南省公安厅政治部教育训练处 调研员,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焦杨(1972年1月-)女,湖南警察学院,湖南省公安民警心理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
新闻稿件欢迎直接联系:QQ 34004818 微信公众号:cpsjyzb
我要评论
0 条评论
- 还没有人评论过,赶快抢沙发吧!